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工人日報社評丨重要的是提升對網絡世界的理性認知

【工人日報社評】

原標題:重要的是提升對網絡世界的理性認知

工人日報-中工網評論員?韓韞超


(資料圖)

織就防沉迷之網,靠技術卻不能唯技術。我們對網絡防沉迷的探討與實踐,本身就是強化公眾對科技福利的理性判斷的過程。

據8月21日《法治日報》報道,國家新聞出版署下發《關于進一步嚴格管理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通知》即將屆滿兩年,游戲行業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成效凸顯——未成年人游戲總時長、月活躍用戶數、消費流水等數據都有極大幅度減少。針對一些“幫助未成年人繞過防沉迷系統監管”的黑灰產,多地搗毀了多個買賣個人信息進行游戲賬號非法租賃的犯罪團伙。

2021年8月30日,國家新聞出版署下發《關于進一步嚴格管理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通知》,明確所有網絡游戲企業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節假日每日20時至21時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時網絡游戲服務;所有網絡游戲必須接入國家新聞出版署網絡游戲防沉迷實名驗證系統,用戶必須實名注冊登錄,網絡游戲企業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實名注冊和登錄的用戶提供游戲服務。

近年來,我們見證了政策立法及企業層面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游做出的持續努力。從2007年針對網絡游戲的防沉迷系統上線,到2019年國內主要網絡視頻平臺試點上線“青少年防沉迷系統”,再到兩年前推出被稱為“史上最嚴”的《關于進一步嚴格管理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通知》,國家政策工具不斷增加。不僅如此,2021年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中特別增加網絡保護專章,明確將網游企業防沉迷責任寫入法律。不久前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的《移動互聯網未成年人模式建設指南(征求意見稿)》擬將“青少年模式”全面升級為“未成年人模式”,推動模式覆蓋范圍由App擴大到移動智能終端、應用商店,保護范圍更加周全。此外,多數互聯網企業和平臺落實企業責任,嚴格執行用戶賬號實名注冊制度,調動高科技手段為未成年網絡保護做加法。

未成年防沉迷手段不斷升級,是加強未成年網絡保護的必然要求,也是構建未成年友好型社會的題中應有之意。嚴格執行防沉迷政策,不能以犧牲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學業精力為代價換取相關行業的發展和繁榮,這一理念日益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今天,未成年人接觸互聯網的低齡化趨勢明顯。如何結合未成年人的網絡使用特點不斷優化、細化相關政策舉措,使其真正發揮功效,考驗著決策者、相關行業企業的智慧和擔當。

織就防沉迷之網,靠技術卻不能唯技術。長遠看,它更離不開社會和家庭的參與、共治。如果家長整日手機不離手,自然不可能引導孩子合理適度上網。進一步說,防沉迷的對象其實不只是未成年人。一位大學校長在去年新生開學典禮上發出“被取消學籍的同學90%因為游戲”的告誡沖上熱搜,我們身邊也有不少刷手機到深夜的“網癮老人”。

提升全民網絡素養,避免過度沉迷于網絡虛擬世界,是方方面面需要面對的現實課題。對未成年人,家長要擔起責任,豐富孩子的線下生活體驗,增強現實世界對孩子的吸引力,多些對孩子的耐心引導和悉心陪伴。對老年群體,社區文化場所建設、養老機制保障、子女高質量贍養陪伴等方面都需要更加給力。

客觀而言,從衣食住行,到休閑娛樂,現代人的生活很難完全與互聯網世界切割開來。多年來,我們對網絡防沉迷的探討與實踐,本身就是強化公眾對科技福利的理性判斷的過程。未來,防沉迷工作仍是一場需要多方共赴的持久戰,它既離不開政策法律的優化細化、技術的迭代升級,更有賴于整個社會網絡素養的提升與成熟。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