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走女兒錄取通知書,沒有邊界的愛終將害人誤己
(相關資料圖)
原標題:偷走女兒錄取通知書,沒有邊界的愛終將害人誤己
近日,一篇《媽媽偷走了我的錄取通知書》的自述文在朋友圈流傳,讀完后讓人倒吸一口涼氣。其核心情節是:17歲的佳佳在這個暑假,如愿拿到了中央戲劇學院的錄取通知書。但在入學前11天,錄取通知書、身份證、戶口本等關鍵證件不翼而飛。私自拿走這些東西的人,正是佳佳的媽媽,這一切都是為了阻止佳佳入學。佳佳決定反抗,一如填報志愿時做的那樣——明面上全部按媽媽的要求,填了一水的重慶本地學校,然后來了一招瞞天過海,自己逃到網吧,把志愿全換成了自己喜歡的專業。
明明女兒考了一個不錯的學校,媽媽卻因女兒沒有留在本地,沒有報讀定向師范生而耿耿于懷,以至于偷走女兒關鍵證件,想把她上中戲這事攪黃。爸爸擔心女兒上不了學,就拉偏架,勸她復讀了事。如此等等,豈不怪哉?明眼人一下就能瞧出問題癥結所在——相比留在本地,女兒的大好時光就無足輕重?歸根結底,還是父母強烈的控制欲在作祟,很多父母自認為“吃過的鹽比你走過的路還多”,對兒女的人生進行規劃,卻不知這種沒有邊界、缺乏分寸的“愛”,很容易導致一地雞毛。
慶幸的是,與父母斗智斗勇的佳佳找到了破解之策:她用兜里剩下的錢交了學費、辦了臨時身份證,并通過學姐聯系到了中戲招生處,了解到“只要人去了就可以正常入學”。當然,這并不代表她就可以“放一百個心”了。畢竟,按照她父母的行事風格,尤其她媽媽一度放言:“要賣掉房子、一起去北京,一邊找份工作,一邊照顧女兒上學”,接下來或許還有糟心的事發生。對此,有過類似遭遇的人很容易感同身受:那種偏執的愛所帶來的窒息感,讓人急切地想要逃離。
關于窒息感,“偷走”一文中有大量細節可為佐證。填志愿的最后一天,佳佳把自己反鎖在房里,想自己填報。但媽媽從拉拽門把手,慢慢到踢門,直到后來把門砸了一個坑……也正是在日復一日的掌控與反掌控的拉鋸拉扯中,佳佳由隱隱覺得哪里不對,到自我意識逐步覺醒,最終有了越來越強烈的“離家”的念頭。
父母與兒女的溝通,如果不能建立在平等、說理的基礎上,只是一味以身份壓人、以情感綁架人,最終只會走向沖突和對抗。到了最后,為了反抗而反抗就會成為一種條件反射——父母錯了固然是錯,對也還是錯。這樣的糾纏與拉扯之下,兒女就成了顯而易見的受害者。
很多人容易忽略的一點是,父母掌控欲強、沒有邊界,不僅害人,而且誤己。有句話說,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是父母的續集、孩子的前傳。故事里的媽媽,眼里只有女兒,沒有自己的愛好和生活,這不是很可悲嗎?對父母來說,放手是一種難得的智慧。每個生命都是獨立鮮活的個體,不是只能聽話的工具人,而是有思想的蘆葦。對孩子來說,成長總是伴隨著思維的打開、價值觀的構建,也意味著對父母權威的挑戰。或許正因如此,有觀點才認為:“人的成長,總是從‘殺死’父母的意志開始的。”
電影《死亡詩社》里有一個情節:喜歡戲劇的學生尼爾參加《仲夏夜之夢》的演出,演出成功后,非但沒有取得父母的理解,反而遭到了更強烈的反對,他們給尼爾辦了轉學,不被理解的尼爾選擇以死明志。與之相比,佳佳的父母應該感到幸運,他們的女兒并未走上歧路,反而越挫越勇,準備活出一個滾燙的人生。(胡一刀)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