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AI醫生須秉持謹慎態度
(資料圖)
原標題:面對AI醫生須秉持謹慎態度
據報道,北京市衛健委日前牽頭組織制定了《北京市互聯網診療監管實施辦法(試行)》。該辦法提出,醫療機構開展互聯網診療活動要加強藥品管理,嚴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動生成處方,嚴禁在處方開具前向患者提供藥品。
北京出臺這個管理辦法,應該說來得十分必要。近年來,互聯網診療市場蓬勃發展,為患者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出現了不少亂象:用戶在線問診過程中誤診、購藥問診流于形式,亂開藥等問題和投訴時有發生;一些企業將互聯網診療當成規避監管的辦法,濫用處方權,為賣藥打掩護;一些互聯網醫療平臺直接跳過處方開具、審核環節,由人工智能自動生成處方為患者開藥。這些亂象都擾亂正常的醫療秩序,如果不及時整治,會產生比較嚴重的后果。
出臺相應的管理辦法,是依法整治互聯網診療市場的關鍵一步。其中,強調處方權這一點尤其關鍵,它關系到生命安全,必須在嚴格的監管下運行。原先已經形成一整套處方權的許可監管辦法,不可能廢棄不用,更不能輕易交給人工智能。
在此之前,國家也出臺了《互聯網診療監管細則(試行)》,其中明確指出,嚴禁“先藥后方”。該細則規定,處方應由接診醫師本人開具,嚴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動生成處方;處方藥應當憑醫師處方銷售、調劑和使用,嚴禁在處方開具前向患者提供藥品。劃定這樣的紅線十分必要,不僅為規范發展互聯網診療留下空間,也能防止互聯網診療出現一擁而上的亂局。
隨著互聯網技術和服務的發展,AI醫生的到來已不可避免。可以預見,人工智能的介入有助于提高診療效率,未來在某些領域,AI醫生的診療準確率甚至會高過人類。對此,一味排斥是沒有用的,相反要把它當成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拓寬醫療服務渠道、減輕患者負擔的一次機會。事實證明,人工智能的優勢可以幫助更多患者足不出戶獲得高效的診療服務。
當然,互聯網診療發展的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人工智能什么時候能打破禁令,有賴于技術進步的程度,要讓廣大患者足夠放心,就得展示出過硬的本領。此外,人們對人工智能還存在倫理、法律等方面的擔憂,需要時間來進行磨合和適應,而且這個周期可能比較長。因此,對于人工智能介入醫療尤其需要謹慎管理。無疑,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慎之又慎是必須秉持的態度。(高路)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