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即為“出暑”,中醫教您正確養生
今天是秋天的第二個節氣處暑。處暑即為“出暑”,意味著炎熱的夏日即將過去,人們將迎來涼爽的初秋。處暑正是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很多因素在不經意間影響著身體健康,且夏季過多的損耗也應在此時及時補充。那么此時應如何養生呢?揚州市中醫院肺病科主任中醫師陳永昶建議市民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早睡早起緩秋乏
陳永昶表示,處暑后,人體出汗明顯減少,水液代謝功能逐漸恢復平衡,進入生理休整階段,機體于是出現疲憊感,產生“秋乏”。想化解“秋乏”,可將夏季“夜臥早起”的習慣改為秋季的“早臥早起”,最好在晚上9點到11點入睡,保證充足睡眠。“早睡以斂陽,早起可使肺氣舒達。起居有常,適當午休,早臥早起可消除疲勞,使人得到充分的休息,會讓人情緒飽滿。”陳永昶說,人們還可以通過伸懶腰,甩手踢腿,緩解秋乏。
(資料圖片)
飲食少苦多潤肺
“處暑時節,秋燥尤為嚴重,而燥氣很容易損傷肺部,這就是處暑時節各種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會明顯攀升的直接原因。”陳永昶表示,這時,肺與其他各器官,尤其是胃、腎密切相關,因此秋天肺燥常常和肺胃津虧同時出現。所以,處暑養生要少食苦瓜、羊肉、杏等苦燥之物,如果已出現肺燥津虧癥狀,及時沖泡麥冬、桔梗、甘草等茶飲用。也可以吃一些養陰生津的食物來潤肺,比如秋梨、蘿卜、藕、香蕉、百合、銀耳等。
適當運動強體質
處暑后,體內的陰陽、氣血亦應隨之產生“收”的改變,故運動量不可過大。陳永昶表示,此時市民進行運動,要以不累、微汗為標準,避免造成大汗淋漓而不利于秋季氣機的收斂。可適當選擇慢跑、爬山、散步、太極拳等運動,可以消耗體內多余的熱量,排泄多余的水分,達到清熱除濕的目的。
靜心養性暢情志
時至處暑,秋意越來越明顯,大自然逐漸出現一片肅殺的景象,此時人們容易產生悲傷的情緒。陳永昶建議,處暑之后,在精神調養上,要注重收斂神氣,使神志安寧,情緒安靜,切忌情緒大起大落。此時可通過聆聽舒緩音樂、練習書法、釣魚等集中神志、安定內心的活動實現精神內養。
暑氣余熱護脾陽
因處暑正處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變,故處暑養生重點在于養陰護陽。該時節依照自然界的規則,陰氣外顯、陽氣斂藏,因此,人體的陽氣也隨自然之力而內收貯存。做好“護脾陽”,陳永昶建議要盡量避免遲于子時睡覺,夜眠時注意控制空調的溫度和風扇的風力,腹部蓋薄被,以防秋風流通使脾胃受涼。“在飲食方面不能貪涼,脾臟喜溫而惡寒,喜燥而惡濕,生冷生濕,吃得生寒肯定會傷脾陽。”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