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關注:大學與城市如何擁抱得更緊密
(資料圖)
原標題:大學與城市如何擁抱得更緊密
當山城“牽手”高校,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這幾日的重慶,盛會不斷——從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到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再到第四屆教學大師獎、杰出教學獎、創新創業英才獎頒獎典禮,1500余所高校趕赴重慶,用一場場論壇、一個個比賽、一次次碰撞,擦亮高等教育的“名片”,厚植創新創業沃土。
共促共生、共建共贏,這是一座城市和高校的“雙向奔赴”。目前,重慶擁有普通高等教育學校68所,本專科在校學生100余萬人。為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夯實了基礎。但是,與南京、廣州、武漢等相比,重慶高校存在多而不強等問題。重慶對大學的包容性夠不夠?大學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性夠不夠?如何借力高校打造創新創業生態圈?諸如此類的問題,需要一一回應。
重慶之于高校,是生長的沃土。作為中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重慶區位優勢、生態優勢、產業優勢、體制優勢突出,在國家區域發展和對外開放格局中具有獨特而重要的作用。新重慶,將“以最大的誠意、最優的環境、最好的服務,將重慶打造成為創新藍海、創業沃土、創客樂園”,三個“最”字,讓高校對重慶期待更足,讓人才對重慶信心倍增。
雙向奔赴,才能讓人才與創新形成良性律動。當我們談論教育時,正是在談論一座城市的未來;當我們談論高校時,正是在談論這座城市的人才吸引力、創新集聚力。高校,不僅僅是學府,更是科技、人才的有形載體,是現代化新重慶的強大智力和人才支撐。開放與創新,是高校應該具備的氣質,也是重慶建設內陸開放高地和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客觀要求。我們期待,各大高校與山城相向而行、并肩奮斗,繼續發揮在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上的優勢,發揮出“1+1>2”的效果,共同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雙向奔赴,才能讓教育和產業實現高效融合。辦會,是為了提供一個展示的窗口、交流的平臺,讓高校與城市有機會看到彼此的潛力,投資彼此的未來。許多教育強市的實踐都證明:校地融合越深入,越能帶動科教融合、產教融合,打造人才高地,將高校資源轉化為發展動能。在這個方面,重慶做了一些積極的探索嘗試,但在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銜接方面仍有短板需要補足。比如,建設全市科技成果轉化信息服務平臺,聚集技術轉移相關創新資源,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水平,把更多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實物量”。
重慶與高校的雙向奔赴,是共贏的選擇。現代化新重慶有很多指標:力爭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10%以上;推動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雙倍增”……要實現上述目標,沒有高校的支撐,沒有人才的支持,注定是奢望。未來的重慶,是屬于敢“闖”者和敢“創”者的舞臺。為此,要拿出更多更優的政策措施,讓高校愿意來、人才留得住,讓重慶真正成為創新創業的沃土。
“大學與城市要相互擁抱”,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弘深書院院長周緒紅的感慨。兩者相向而行、雙向奔赴,定能共同打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新重慶。(臧博)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