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國家賬本”化為“幸福清單”
(相關資料圖)
原標題:把“國家賬本”化為“幸福清單”
近日,財政部公開2023年中央預算,中央部門陸續公布部門預算。
今年財政預算報告提出,“堅持黨政機關過緊日子,把牢預算管理、資產配置、政府采購等關口”“從嚴控制一般性支出,強化‘三公’經費預算管理,不該上的項目一個不上,不該花的錢一分不花,把更多財政資源騰出來用于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
被稱為“國家賬本”的中央預算,關系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關乎人民群眾民生福祉。錢怎么花?花到哪里?在收支增減的“數里行間”,既有黨和國家的大發展、大目標,也有百姓的小變化、小幸福。中央部門集中“曬賬本”,不僅是亮“家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更是繪出財政資金“績效圖”、簽下執政為民“責任狀”、算出幸福指數“民心賬”。
民生是“國家賬本”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今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如何將“國家賬本”化為民生“幸福清單”,是必須答好的現實課題。翻開今年“國家賬本”,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綜合平衡、統籌兼顧,貫徹了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傳遞出“要政府過‘緊日子’、讓百姓過‘好日子’”的鮮明信號。聚焦人民群眾衣食住行,牢牢兜住民生底線,國家“大賬本”與民生“小賬單”相互映襯,托起百姓穩穩的幸福。
“曬賬本”、促節約。嚴格落實黨政機關過緊日子要求,厲行節約辦一切事業,過“緊日子”不是喊喊口號,而是具體實在的要求。近些年,我國“三公”經費管理制度日益健全,約束力度明顯提升,有效遏制了公務接待鋪張浪費等行為。數據顯示,中央本級“三公”經費預算由2011年的94.28億元下降到2018年的58.8億元。與疫情前的2019年相比,2023年中央本級“三公”經費預算減少約16億元。政府當好“鐵公雞”、打好“鐵算盤”,“勒緊褲腰帶”,把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緊要處,才能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變成現實。
做加減、保民生。財政資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與中央本級“三公”經費預算縮減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強化基本公共服務,扎實做好民生保障,支出“真金白銀”實實在在。全國財政支出70%以上用于民生,中央財政就業補助資金安排668億元、增加50億元;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30元,達到每人每年640元……政府預算“減”、民生預算“加”,以政府的“緊日子”換來百姓的“好日子”,“國家賬本”釋放濃濃的“民生溫度”。同時,財政資金投入不僅是花錢保民生,也是重要的宏觀調控工具,對經濟運行有著深刻影響。讓“真金白銀”沉得下、用得好,在民生領域發揮更大作用,更好地刺激消費、提振經濟。
算明賬、好監督。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集中“曬賬本”,把預算支出放到“聚光燈”下,自覺接受人民監督,是打造陽光政府、透明財政的重要舉措。今年是中央部門連續第15年集體公開預算,表明我國預算公開制度進入法治化、常態化、規范化階段,群眾參與也越來越全面深入。今年“國家賬本”公開范圍進一步擴大,更加清晰地展示了財政資金的任務單、時間表、效果圖。把“明白賬”算成“明細賬”,財政預算“曬”得更細,一目了然,讓群眾找得到、看得懂、能監督,有效約束政府收支,減少浪費,預防腐敗,打造“陽光財政”。
“曬責任”、求實效。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國家賬本”向社會公開,不僅要看錢花在什么地方,更要看取得了多大效益。集中“曬賬本”也是“曬責任”,倒逼各部門主動擔當作為,把每一分錢都用在關鍵處,提升財政資源的配置效率。今年“國家賬本”一大亮點是進一步強化預算績效管理,對財政支出的經濟性、效率性、效益性和公平性進行量化評估,形成評價、反饋、整改、提升的良性循環。一串串沉甸甸的數據、一個個惠民生的舉措、一項項強管理的制度,釋放出實干為要的時代強音。不搞“面子工程”、不做“表面文章”,讓“真金白銀”發揮更大作用,切實改善民生福祉,把“國家賬本”化為民生“幸福清單”。(劉振)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