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今亮點!工人日報社評丨期待“山河體檢”數據更好服務民生
【工人日報社評】
原標題:期待“山河體檢”數據更好服務民生
工人日報-中工網評論員 韓韞超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提前掌握的數據和情況越多,將隱患降至最低的可能便越大,做出的應急預案便越充分,一旦災害到來,百姓面臨的危險就越少——這是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的基本邏輯。
住建方面,近6億棟城鄉房屋建筑數據以及80多萬處市政設施數據;應急方面,綜合減災能力信息450多萬條;氣象方面,10種氣象災害致災因子信息664萬條;林草方面,可燃物樣地11萬多個;交通方面,500多萬公里路網、90多萬座橋梁和隧道;水利方面,干旱致災調查數據7萬多條……據近日多家媒體報道,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已進入全面收官階段。從2020年5月至今,近500萬人參與普查,為山河做“體檢”,獲取了數十億條全國災害風險要素數據。
對于經濟普查、農業普查、人口普查等為全面準確了解某領域重大國情國力狀況所進行的相關周期性普查工作,公眾并不陌生。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不少人可能頭一次聽說。這項普查作為提升自然災害防治能力的基礎性工作,旨在通過摸清全國自然災害風險隱患底數,查明重點地區抗災能力,客觀認識全國和各地區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水平,為有效提升防災減災救災效率、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權威信息和科學決策依據。
很多人對身邊發生的自然災害心有余悸。近年來,多地暴雨山洪導致不少百姓受災受難,地震災害導致的建筑物坍塌奪走了許多無辜者的生命,年輕的消防員在撲救野外山火時不幸犧牲……災難無情,自然界力量的破壞性難以估量和控制,但我們可以通過減少風險隱患、補齊相關短板而實現更高效的防災減災救災。
比如,如果對山塘水庫的相關信息有更清晰的掌握,便可通過升級改造、加固大堤來提高排澇能力;如果能摸清加油加氣站等危化企業、煤田礦山等承災體信息,就有可能在人員疏散、應急避險、緊急救援、物資調配等方面提供更給力的支撐。也就是說,提前掌握的數據和情況越多,將隱患降至最低的可能便越大,做出的應急預案便越充分,一旦災害到來,百姓面臨的危險就越少——這是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的基本邏輯。只有充分摸清“家底”,才能打好有準備之仗,從而因險設防、因害施策,因地制宜地提升防災減災救災效率。
通過這次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我國城鄉房屋建筑第一次有了“數字身份證”,在此基礎上,住建部牽頭開展了2022年全國自建房安全專項整治工作,并推動普查成果在城市運行管理服務、老舊小區改造等方面的應用;江西瑞昌市氣象局發現該市某防汛哨所空曠無遮擋,巡堤查險的鄉鎮干部隨時面臨雷擊風險,便在哨所安裝了防雷設施;福建晉江市全面摸清了121公里海岸線海洋災害基本情況,科學增加海岸線風暴潮防御區,通過種植2900多畝紅樹林,有效降低臺風風暴潮的影響。“邊普查、邊應用、邊見效”,一個個具有地域特點和行業特色的普查成果的應用,讓公眾切實體會到這項普查工作的價值與意義。
此次普查除了有特定行業部門相關工作人員的參與,還有全國100%的鄉鎮、100%的社區(行政村)和7‰的家庭的參與。居民對入戶采集數據予以配合支持,社區工作者、假期回鄉大學生等人員的協同參與,不僅讓普查觸角更深入、數據更翔實,而且在全社會營造了關心、參與、支持防災減災的良好氛圍。
與此同時,這項工作也給我們帶來不少經驗和啟示。首先,這項全國普查需要多個職能部門參與,如何破除不同部門單位間壁壘,統籌協調、有序銜接,確保“全國一盤棋”,此次普查在統一的技術體系和標準下,推進部門間數據共建共享共用的經驗,值得借鑒。
其次,此次普查是在科技加持、數據賦能背景下,不斷豐富和發展數字化應用場景的一個典型樣本。諸如衛星遙感影像采集、無人機巡護、搭建云計算環境構建風險普查大數據管理與處理系統等技術的運用,不僅為自然災害防治兜底,而且還服務于行業發展需要、城市安全管理等更廣泛的場景。面對海量數據,如何更高效精準地用好數據成果,是不少社會治理領域面臨的共同課題。
一項普查讓我們看到大數據提升災害綜合治理和應急能力、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可能性,期待各地深化普查成果應用,讓海量數據活起來,推動風險治理向事前預防轉變,更好地服務社會發展、造福百姓生活。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