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食品應打好“特色牌”
【資料圖】
原標題:特色食品應打好“特色牌”
發展壯大地方特色美食產業制定“規劃圖”。日前,國家發改委等11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培育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到2025年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基本形成“百億龍頭、千億集群、萬億產業”的地方特色食品發展格局。
八大菜系享譽中外,中華老字號美食令人垂涎。柳州螺螄粉、蘭州牛肉拉面等成為經久不衰的“爆款”。不同地方特色美食各有千秋,既滿足味蕾撫慰人心,又帶動消費促進經濟。但也應看到,不少地方受制于地理位置、經濟狀況、物流運輸條件等,空有特色美食卻“酒香也怕巷子深”。《意見》出臺恰逢其時,部署優質原料保障、產業集群建設、技術裝備提升等7個方面工作20項任務,為地方特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指明方向。
緊扣特色關鍵詞。發展地方特色食品產業,不能沒有標準化統一化,但如果一味追求標準化統一化,就可能弱化地方食品原有特色,無法形成差異化競爭。例如,同是火鍋,有的地方無辣不歡,有的地方注重養生滋補,有的地方講究鍋底用料,不能規定火鍋風格的“標準答案”。緊扣特色“關鍵詞”,在差異化基礎上實現產業化。哪些特色食品適合產業化、具有推廣價值,就充分發揮地方資源稟賦優勢,按需孵化不同規模、提供差異化服務的經營主體,完善產業鏈供應鏈布局,有序擴大地方特色食品產業規模。
食品安全“大過天”。近年來,部分地方特色食品產業規模擴張較快,卻出現食品質量不佳等負面輿情,給消費者留下負面印象。確保地方特色食品產業長期健康發展,職能部門要強化市場監管主體責任,構建從原料種養、生產加工到流通消費的全程監管制度。督促經營主體嚴格落實食品安全保障義務,積極開展食品安全自查,依法從嚴從重處罰食品安全問題,對食品質量安全不達標、侵犯消費者健康權益的經營主體“零容忍”“一票否決”,助力消費者安心享用美食。
用心打好文化牌。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推出諸多美食“爆款”,秘訣之一就是挖掘地方美食的文化內涵,展現“鄉愁就是味覺上的思念”樸素情懷。做大做強地方特色食品產業,要講好地方特色食品的文化故事,在設計風格、品牌理念、媒體傳播手段等方面下功夫,給消費者帶來有文化內涵的美食印象。進一步說,地方特色食品積極融入傳統歷史文化、節慶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與康養、旅游、娛樂等相關產業碰撞出火花,不僅讓“舌尖上的盛宴”更加紅火熱鬧,也能成為擴大地方影響力的“金字名片”,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注入強勁活力。(梅麟)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