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腳板”一戶一走 “一張圖”織密防疫網
社區工作人員上門采集信息
“老蔣,我們到你家門口了,你到哪了?”昨天上午10點多,江都區真武鎮楊莊社區的網格員王如艷來到集鎮中心路,撥通了在外返鄉人員老蔣的電話。她手里的返鄉人員記錄冊上記錄著:姓名、乘坐的交通工具、到達江都后自駕回家……
10多分鐘后,老蔣的車停在了家門口,王如艷在冊子上記錄下到家時間。“不好意思,給社區添麻煩了。”老蔣顧不上拿行李,趕緊下車展示自己的“檔案”: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健康碼、行程碼等。
“‘3+4+7’要記牢,回來后一定不要出門,下午檢測人員會上門進行核酸采樣,這幾天要保持手機暢通。”仔細查看材料后,王如艷在家庭情況登記冊中新增了一名人員。“人員排查登記冊‘認戶不認人’,一個住所一張表,人員返鄉、外出都要登記留痕。”
楊莊社區與濱東村合屬辦公,轄區內有21個小組、常住人口2100多人,劃分成30個微網格。濱東村黨支部書記、楊莊社區第一書記蔣仁安告訴記者:“村組以農村房屋居多,常住人口大多是老年人和小孩,網絡、手機等很多智能化的手段無法施展,必須通過‘鐵腳板’一戶一走,真正摸清人員信息,管控好返鄉人員,才能筑牢鄉村疫情防控安全網。”
對于21個村組的人員情況,他們了然于胸,一有人員流動,他們會第一時間知道。但轄區內的集鎮區域不屬村組,有1000多人員常住。2020年,該社區按照楊莊中心分割的道路網和人員分布情況,劃分了6個片區,由2名網格員和8名村組干部分別掛鉤負責。“這就是集鎮的6個片區,每個‘圓圈’包含哪些住所、有多少人都要熟悉。”在楊莊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蔣仁安隨手拿出一張紙,勾畫了兩條橫線、一條豎線,圈出6個圓圈。“一張紙就這么大,但這個‘圈’在我們眼里既有道路名字、店鋪名字、住戶情況,還有管控人員的信息。”
30名微網格員、4名專職網格員、8名村社區工作人員,如何保證“敲門行動”敲開每戶人家,“兩碼一測溫”落在每個返鄉人員身上?蔣仁安說:“除了每天的常規檢查,社區還在21個村組、集鎮6大片區,各挑選了一名熟悉情況的人員進行滾動式排查,有已退休的老隊長,也有住了幾十年的‘老街坊’。”
46歲的范春紅是中心路2片區的“聘請片長”,在中心路生活了20多年,是周邊出了名“熱心腸”,對于附近住戶的情況十分了解,連日來她一直忙碌在排查一線。“我就是‘好管閑事’,哪家有人從外面回來,其實社區都碼得好好的,我的工作就是多跑跑、多看看,一是提醒他們牢記‘3+4+7’,二是看看他們有沒有困難要幫助解決。有時候幫忙買些菜和生活用品放在他們門口,有時候引導上門采集核酸的工作人員找對門。”
蔣仁安表示,社區的工作雖然都是“常規動作”,但必須嚴格按照流程走、對著要求認真做,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數”,織密織牢疫情防控網,守住百姓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