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追本溯源給網絡謠言“去根兒”

原標題:追本溯源給網絡謠言“去根兒”

3月17日,國家網信辦發布了2022年“清朗”系列專項行動十大重點任務,其中一項是打擊網絡謠言,全面清理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和民生科普等領域的謠言信息;建立溯源機制,對首發謠言信息的平臺和賬號加大懲處力度;發揮“黑名單”作用,對多次發布傳播謠言信息的賬號主體予以嚴厲懲戒,全網禁止注冊新賬號。對情節特別嚴重的,要移送有關部門依法追究責任,絕不能讓網絡成為傳播謠言的法外之地。

網民對網絡謠言深惡痛絕,尤其痛恨那些編造謠言的首發者。從謠言的整個傳播規律上看,如果沒有人制造謠言,就不會有人轉發謠言,更不會搞得網絡空間烏煙瘴氣,甚至波及現實生活。杭州的谷女士只是下樓取了個快遞,就被人造謠為“出軌”;吳某從網上下載一女士與其外公的合影照片,編成“老夫少妻”惡搞發布,閱讀量逾4.7億人次。新冠疫情出現后,與疫情有關的謠言更是不計其數。很多人不加分析辨別,就輕信轉發,充當了謠言的二傳手,放大了謠言的危害。

斬草要從根上除,治理要從源頭抓。只有抓住了始作俑者,才能搞清楚他們到底為何炮制謠言,到底是受人指使的別有用心,還是為吸睛漲粉而瞎編亂造。大量網絡謠言,有的挑唆對立、誤導民眾、引發恐慌,有的干擾公眾認知、擾亂社會秩序,有的危害網民人身財產安全,有的損害企業與個人利益、影響社會和諧穩定,有的甚至把矛頭直接指向黨和政府。不管動機是什么,也不論造成哪一類負面影響,只要是謠言就都在查處之列,只要是始作俑者就必須現出原形。

溯源機制更意味著,謠言傳播的每個環節都要付出相應的代價,特別是謠言首發者,必須承擔首要責任。事實上,這些年查首發者的工作一直在做,但形成機制無疑具有更強的震懾力。透過各地警方查處謠言的通報,也必須看到,很多時候對謠言傳播者和首發者,并沒有做嚴格的區分,也沒有根據其在謠言傳播鏈條上的責任,施以相應的懲處。比如3月15日,青島市公安局就“青島封城”謠言發布通報,將傳播謠言的崔某超等8人查獲;3月16日西安市公安局發布通報,西安一男子散布公交運營線路暫時停運的虛假信息被拘留。傳播、散布,到底是謠言始作俑者還是幫兇,并沒有交代清楚。既然影響惡劣,傳播散布者肯定大有人在,就應該區分“主謀”和“幫兇”,決不讓謠言制造者逍遙法外。

謠言治理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各個主體要以不放過一個謠言,每個謠言都追查到底、問責到人的勁頭,形成打擊網絡謠言的合力,打出拳拳到肉的組合拳。(賈亮)

標簽: 追本溯源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