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熱訊:“斯”“是”之爭:一場對中華文化的集體致敬


【資料圖】

原標題:“斯”“是”之爭:一場對中華文化的集體致敬

最近,網絡上掀起關于“斯人”還是“是人”的討論成為輿論熱點。不少網友以“人格保證”,自己學生時代學的就是“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而且特別強調“沒有說謊”。此種說法,在網絡引發共鳴共情:認為教材改版,將“斯人”改成“是人”不妥。

盡管相關教育專家拿出了1961年、1982年、1994年、2004年版的教材,以事實說話,證明了“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的準確性和規范性,還是有不少網友選擇了“不敢相信”。

其實,不管是對“斯人”的堅守,還是對“是人”的認同,都傳遞對中國傳統經典文化的敬畏之情,都在追求那個最純真、最原始、最質樸的傳統話語表達。而無聲之中與古人內心世界和品格境界完成了一次深層次的貼近與交流。

所以說,“斯人”與“是人”的爭論,是一場文化學術的集體討論,照見了公眾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需求和價值依存。

正如有人堅決相信“斯人”的正確性,舉出諸如“斯是陋室”“逝者如斯夫”“于斯人也”等佐證,試圖證明“斯人”的地位。這也從一個側面體現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底蘊所在,可以激發人們對美好事物和美妙意境的聯想與構建,掀起一場關于中華文化的集體致敬。

“斯”“是”之爭,讓我們再次把目光投射到浩如煙海的典籍之中,喚起了對中華經典的重視。“斯”“是”之爭也啟迪當下,加強中華傳統經典文化教育,保持敬畏、嚴謹、認真、謙卑的態度,理解透經典作品的深刻涵義,從而讓先賢圣人的智慧、精神、品格、操守感染大眾、陶冶情操,讓我們朝著那個更加澄清完美的精神世界進軍。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一場關于“斯人”還是“是人”的討論,無意中將中華傳統經典文化進行了廣泛傳播和普及,這也夠得上是“明明德”的具象化。(段官敬)

標簽: 天將降大任 傳統文化 傳統經典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