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監管不能總在曝光后

原標題:監管不能總在曝光后

今年的央視3·15晚會,又曝光了一大批行業亂象,從入口的老壇酸菜到出行的電動自行車,從直播電商消費到平臺軟件陷阱……情節之嚴重,令人觸目驚心;性質之惡劣,令人氣憤不已。晚會一結束,公眾又一次看到熟悉的景象:康師傅等涉事企業連夜道歉,電商平臺和超市迅速下架;問題企業所在地的市場監管部門更是紛紛出動,連夜踏上監管之路。

據報道,“土坑酸菜”涉事企業相關人員已被控制,毀人醫美、害人主播、蒙人粉條以及“專坑小學生的抽獎游戲”均被當地監管部門或查封或立案……監管部門聞風而動,不可謂不快。據說每年央視3·15晚會,很多地方監管部門和企業都指派專人負責收看,并儲備相關人員隨時待崗待命,一有曝光,立刻行動。一臺晚會能觸動這么多人的神經,既讓人感受到輿論監督力量的強大,但也暴露出一些地方市場日常監管力度之差。連夜監管,足見當地市場監管部門對問題的重視,但也留下巨大的問號:為什么監管總在曝光后?

央視3·15晚會上曝光的每一個問題,往往都經過了長時間的調查,絕不是突然襲擊,更非涉事企業偶爾為之。在這么長的時間里,在當地盡人皆知的背景下,在相關企業負責人毫不避諱的介紹里,當地市場監管部門是真的沒有發現,還是明知其存在而不管不問?媒體輕而易舉就能發現的問題,負有監管之責的職能部門發現不了,可以說是失職;如果明知其存在而放任自流,那就是為官不為。

企業與其擔驚受怕地防曝光,不如日常誠信經營;當地監管部門既要連夜發力,對涉事企業重拳出擊,更要把這樣的監管力度用在平時,把光天化日之下違規違法的現象管住管好。有些企業或許是當地的支柱產業,所以監管部門往往“網開一面”,放任企業躲在監管的燈下黑里。殊不知,這種短視行為,并不是對企業的真正保護,而會養癰成患,最終受害的除了消費者的權益,還有企業自身以及當地經濟的健康發展。(賈亮)

標簽: 監管部門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