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打著公益旗號做生意侵蝕社會誠信

原標題:打著公益旗號做生意侵蝕社會誠信

倘若寫的是“公益”,做的卻是生意;貼的是“慈善”,干的卻是偽善,這損害的不僅僅是捐贈者的利益,更損害了社會的誠信。

人們的愛心,竟被利用來做買賣。記者調查發現,在某城市小區里隨處都可見的舊衣回收箱,打著“慈善”“公益”名號背后,有不少倒賣舊衣的“私人販子”。在電商平臺上,不需要提供任何公開募捐資格證明,400多元就可以定制一臺舊衣回收箱,箱體上的文字可以隨意印,有商家甚至建議印上“慈善總會”來吸引市民捐贈。

其實,作為資源再利用的產業,舊衣回收本無可厚非,問題是不能打著“慈善”“公益”的名號。倘若寫的是“公益”,做的卻是生意;貼的是“慈善”,干的卻是偽善,則損害的不僅僅是捐贈者的利益,更是損害了社會的誠信。

“慈善舊衣回收”離不開公眾參與,需要愛與善的力量。打著“慈善舊衣回收”的旗號,卻干著倒賣愛心物資的勾當,顯然已經違反了慈善事業本應遵循的誠信原則。對慈善行業而言,違背誠信原則所產生的不良影響將是深遠而長久的,不僅會傷害整個行業的信譽,也容易讓普通百姓漸漸失去對慈善事業的信任和熱情。長此以往,民眾對此類慈善活動信任感的缺失,將導致慈善行業發展失去最重要的基石。

對于此種損人利己、損公肥私的做法,我們必須進行整肅和規制。一方面,有關部門應通過聯手執法,對涉及“慈善舊衣”的有關項目進行清查,依法取締違法設施和組織,并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處罰;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監管體系,防止一些個人和組織利用慈善牟取私利,減少危害慈善事業發展的不良行為,提高慈善公信力,才能切實維護老百姓心中的那份善意。(吳學安)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