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僅35%國人睡夠8小時,如何打造一個“勸睡”社會?

原標題:僅35%國人睡夠8小時,如何打造一個“勸睡”社會?

今天,你睡夠了嗎?近日,《中國睡眠研究報告(2022)》發布。報告顯示,過去10年國人的入睡時間晚了兩個多小時,睡眠平均時長從2012年的8.5小時縮減到2021年的7.06小時,僅35%國人睡夠8小時。其中,新手媽媽、學生、職場人士睡眠問題突出。

坦白講,這些數據恐怕并不令多少人感到意外。除了報告中提到的影響睡眠時長的因素,諸如看手機或上網導致睡眠拖延、工作或學習時長擠占了睡眠時間、失眠等睡眠障礙的影響外,其實,大眾認知和社會保障的不足,也是關鍵因素。

北京冬奧會期間,谷愛凌的生活習慣就引發了不少關注。她曾在一個電視節目中坦言,自己能夠獲得一個個冠軍的一個秘密武器就是睡覺,她每天要睡十個小時的覺。比賽期間,她更是在社交媒體上“顯擺”:自己一口氣睡了14個小時。人們驚嘆:冠軍居然愛睡懶覺?

人們的詫異其實正反映出了大眾的一些認知偏差。我們是時候拋棄類似“你見過凌晨四點的……嗎”“我把別人睡覺的時間用來……”“睡覺就是浪費生命”的這種論調了。不睡覺,或者說睡眠不充足,才是真正的浪費生命。

很多人對時間的焦慮,并直接向睡眠要時間的壞習慣,可能都是從上學時期養成的。尤其是沖刺中考、高考這樣的高強度學習階段,諸如“只要學不死,就往死里學”“少睡一分鐘不會死,多考一分決定命運”“今日浪費一分鐘 ,來日后悔一輩子”等。這些,在潛移默化中,都會讓人對睡覺這一先天生理本能,產生后天認知上的排斥。

中國睡眠研究會常務理事呂云輝教授認為,“在這個物質爆炸的時代,我們關注了過多的東西:金錢、名利、地位、享樂……而唯獨沒有關注我們最應該關注的東西,沒有去傾聽我們身體所發出來的艱難的聲音。”是的,在物質和精神商品都十分充裕的當代,我們常常忽略了自身。

針對外在因素影響學生睡眠問題,教育部去年就曾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小學生每天睡眠時間應達到10小時,初中生應達到9小時,高中生應達到8小時;甚至規定了小學上午上課時間一般不早于8:20、中學一般不早于8:00等具體標準線。

那么,成年人呢?2018年,日本一家企業還曾搞出了“付錢讓員工睡飽”的新聞,聲稱每周至少5天睡滿6小時以上的員工都能獲得獎勵積分。這或許有營銷的成分,但卻反映一種更加積極健康、充滿人文關懷的企業文化趨勢。

近年來,我國不少互聯網企業也紛紛采取措施保障員工的休息時間,取消大下周等長期加班、過度加班的工作制度,可以看作是人們對人性化工作環境的呼喚。但也要認識到,這本應該是文明的、健康的現代化企業文化的內在要求。

當然,改善國民的整體睡眠質量,單單靠企業和學校這些機構單位去行動還是遠遠不夠的。政府部門也可以出臺更多的針對性保障措施,進行更加深入的健康睡眠理念的宣傳,敦促個人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在全社會形成對睡眠質量的高度重視和科學認知。(翟禮)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