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社恐”與“社牛”,唯有把握社交的度
原標題:打破“社恐”與“社牛”,唯有把握社交的度
根據社科院的一項研究,40.2%的青年人表示存在社恐的情況,52.7%的人表示不會社交。專家介紹,擁有“社交恐懼”的人害怕與人溝通、恐懼別人投來的目光,一些“社牛達人”本質上也是社恐。(3月18日 人民日報)
這項研究結果打破了“社恐”和“社牛”的定義壁壘。“社恐”,全稱是社交恐懼癥,泛指回避社交,避免去社交場合,很害怕并且避免來自他人的觀察和審視,在別人面前發言或講課、在人多的地方開會時會臉紅、緊張,甚至胸悶、心慌、氣短、出汗、手抖等存在社交障礙人群。同“社恐”相反,“社牛”人群在與陌生人交往時,能完全卸下心理壓力,不怕生、自來熟,可以快速與陌生人打成一片。
在心理學上,社恐和社牛的誘導原因是存在相似性的。長達十幾年的調查研究發現,“鏡映需要”長期得不到滿足的小孩會表現出兩個極端,一種內心過度的敏感自卑、過度關注他人的評價。總認為自己的缺陷,別人都知道,總認為別人都在關注著自己的缺陷,從而對于社交行為形成抵觸心理,其本質就是社交恐懼癥。另一種則傾向于以浮夸的舉止、夸張的言行獲取社交場的關注度,來彌補曾經缺失的“鏡映需要”。
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有社交恐懼,但社交恐懼和社交恐懼癥還是有一定區別的。信息爆炸時代,社交場所和社交圈一再被擴大,給當代年輕人帶來更多的社交壓力,“社恐”是一枚堂而皇之的“擋箭牌”。通俗地說,網絡世界給人們在現實社交中制造了一個麻煩,正好有個“社恐”的詞出現在這群人面前,他們心安理得拿“社恐”當擋箭牌去逃避社交,理由還顯得合情合理。當一個人想在獨處中升華自我的時候,這實在是一個非常靠譜的理由。如此一來,“社恐”人群一再壯大。
“社恐”流行性傳播反映了青年人內心對和諧人際關系與正常社交能力的向往。復雜的是,這種價值宣示與社會認同并不是直抒胸臆式的,而是經歷了一個曲折的傳播過程:從數年前“社恐癥”自我標簽化,到“社牛癥”熱梗傳播,再到當前青年人普遍“社恐”,青年人群以一種曲線演化的方式承認了自己的社交困境和希望積極解決問題、加強社會情感連接及與社會共情協作的群體心理。
社交是人類生存的一種本能,“社恐”與“社牛”的出現傳達出年輕人的社交焦慮,社牛的本質也是社恐,更是青年人群現實空間的社交被過度透支之后內心的呼喚,比起“社恐”“社牛”的爭論,我們更應該對當下年輕人社交狀況更深入地思考。良好的社交狀況是構成和諧社會關系的第一步,衡量社交的標志不僅僅是靠“快速打成一片”,還要看“舒適度”。因此,我們應該認識到,在社交“爆炸”下,并非只有“社恐”被置在鋼絲繩上,“社牛”也難以招架,社交不應該成為一種負擔,唯有把握社交中的邊界感和舒適度,社交場才會充滿活力、行穩致遠,進而構建良好的社交關系。(朱新佩)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