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證“全鏈條“監管,讓食品安全遠離“土坑“
原標題:保證"全鏈條"監管,讓食品安全遠離"土坑"
中國經濟網評論員臧夢雅認為,食品安全問題如果得不到應有的重視,那么很多環節都會出現“土坑”,甚至每一個環節都有“土坑”,最終“坑害”的還是廣大消費者。因此,建立、完善“全鏈條”“高精度”的監督機制,行業才能更加規范。
今年的央視“3·15”晚會曝光了岳陽市華容縣插旗菜業、錦瑞食品和君山區雅園醬菜食品、壇壇俏食品等多家企業涉嫌違規生產酸菜的行為。湖南省食安辦第一時間決定對曝光的相關問題進行掛牌督辦。
食品安全一直是大眾關注的焦點話題。在選擇喜愛的食品時,不少消費者首選知名品牌產品,除了口味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這些品牌的信任,這種信任來源于知名品牌的質量保證。不過,誰也沒想到,如今曝光的“土坑酸菜”質量問題,讓知名食品品牌紛紛“躺槍”。
為什么知名的“老壇酸菜”敢用“土坑酸菜”濫竽充數?在曝光的酸菜制品生產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很多環節都“避開”了應遵守的安全衛生工序,“土坑酸菜”就這么誕生了。食材處理不合格、衛生狀況不過關,可想而知,這樣“有味道”的“酸菜”生產成本是很低的。這些企業昧著良心使用這樣的酸菜供貨,圖的是“成本低、回報高”,絲毫不覺得有什么問題。
在采訪中,企業生產人員還曾提到,“國內的產品,你到了消費者手里面,里面有一點樹葉,有一點纖維,頂多罰你一千(元)兩千(元),這個如果到國外去了,至少是罰十萬(元)。”顯然,現實中還存在著違法成本過低的問題。處罰標準過低,即使出了事,也不用擔心被罰到“肉疼”,這自然給了一些企業厚著臉皮賺黑心錢的“底氣”。
此外,我們還看到,與之建立產品代加工或原料直供等合作關系的下游食品企業們,平時沒有承擔起追溯上游產業鏈、嚴控供應商的職責,只是等到被曝光才“迅速”作出“停止合作”“配合調查”等回應。可以說,“老壇酸菜”的質量把關,最后一道也依然缺失。
按理來說,“壓低成本”獲得的回報與企業聲譽因此的損失,二者孰輕孰重,企業應該心里有數。然而遺憾的是,一些企業總是心存僥幸,冒著風險使用問題食材,或是對問題貨源“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最終讓“舌尖上的安全”淪落成為“腳尖上的污染”。
從農田到餐桌,食品餐飲行業的鏈條很長,想要杜絕所有問題確實有難度。但是,食品安全問題如果得不到應有的重視,那么很多環節都會出現“土坑”,甚至每一個環節都有“土坑”,最終“坑害”的還是廣大消費者。因此,建立、完善“全鏈條”“高精度”的監督機制,行業才能更加規范。
最重要的是生產“透明化”,各家企業要做好自我檢查。尤其是下游的知名品牌企業,要把監管的崗哨前移到企業日常管理中,及時發現質量問題或安全隱患,以減少實質傷害。同時,可引入社會監督力量。鼓勵社會大眾參與,要將監督的門檻設置得低一點,讓監督“簡易化”。此外,監管部門可以定期公布對違規生產行為的處理情況,讓曝光“常態化”,以形成長期的監管效應。說到底,監督不是否定而是警示,只有讓每個環節都被重視起來,才能保障食品安全不留任何“漏洞”。(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臧夢雅)
標簽: 評論土坑酸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