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年輕人開始“斷親”不過是被社會塑造的結果 當前要聞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原標題:年輕人開始“斷親”不過是被社會塑造的結果

近日,話題“一些現代人開始斷親了”沖上熱搜。“斷親”指的是懶于、疏于、不屑于同二代以內的親戚交往,簡單來說就是基本不走親戚。有網友表示“那是因為老一輩看重情,年輕人考慮利,所以才如此。”

“斷親”的話題實際不是第一次引發關注。如果純粹從字面上理解,即意味著“斬斷親情”,這聽起來明顯過于夸張乃至極端。所以,它的每次出現都能夠引起討論,甚至催生了一些擔心。但實際上,它確切地說是指一些年輕人主動疏離一些親戚關系的維護。從這種視角來理解,或許就會讓更多人容易接受。

其實,拋開“斷親”這個概念本身所帶來的不同解讀,幾乎所有現代人都或多或少有這種感慨:為什么親戚之間的關系越來越淡了?這一現象的形成,并不一定是因為大家真的更不在乎親戚關系了,更多還是因為多種客觀因素共同塑造的一種結果。甚至說,是社會發展的規律使然。比如,過去幾十年,我們經歷的就是一個從熟人社會到陌生人社會、從人情社會到契約社會的快速過渡。這個過程中,人與人之間原有的基于血脈親情之上的各種連接,自然趨于“淡化”。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斷親”其實一直在進行,哪怕是在血脈親情看似最為牢固的傳統社會,也早就有“遠親不如近鄰”的說法。

當然,現代年輕人似乎在“斷親”之路上走得更遠更快,也因為一些特定的社會背景。

比如,現今逐步掌握話語權的80后、90后乃至00后中,獨生子女一代占據了相當比例。他們的親戚關系網絡較之父輩本身就是在縮小的。相應的,他們成長過程中所獲得的大家族意識,本身也就沒那么強。另外,這代人經歷了快速城鎮化和社會高度流動化的時代,跨區域、跨城鄉的遷移本身,也不可避免地要割舍掉一些親戚網絡。如大家所接受的教育及經歷,以及所處的社會“小環境”的差異,在流動社會下都被放大,明顯超出傳統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區別。此前由親情所維系的“關系”自然要經歷新的考驗,最終走向平淡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所以,“斷親”現象在現在的年輕人群體中有加劇的跡象,與他們的觀念更加多元、獨立有關,但更多還是與他們身處的社會環境的客觀變化密不可分。從這個意義上看,拋開“斷親”這種略顯極端的說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在加速疏遠過去那種建立在“大家族觀念”基礎上的親情網絡,其實是很正常的,也是必然的。不管愿不愿意,我們或都要接受這種變化。

“斷親”作為一種話題受到格外的關注,還在于它被賦予了一種年輕人推崇的“新價值主張”的象征意味。比如,每逢春節,返鄉年輕人遭遇親戚催婚、催生,被問工作收入等各類話題和吐槽就多起來。這其實揭示了現代親戚關系的某種真相,即由于時間、空間上的疏離,不同親戚之間,哪怕是血脈意義上最親的二代親之間,觀念上的沖突也在被明顯放大,甚至成為不可調和的矛盾。于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愿意走親戚,就成了一種較普遍的現象。從這個角度理解,他們的“斷親”,斷掉的或者說主動回避的,實際是一種附著在親戚關系之上的價值觀碰撞,以及由此帶來的羈絆與困擾。

因此,對于“斷親”現象,大可多些平常心,更無須將它作為年輕人“不懂事”的“靶子”來加以批評。選擇“斷親”,與“重利輕義”沒多少關系,更不等于是選擇退縮到“避世”狀態。它對應的,實際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追尋一種基于價值觀認同之上的,可以自由選擇和經營的人際關系,它更自由,更獨立,也更少羈絆。

當然,置于具體的家庭之中,兩代人之間對“斷親”必然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要妥善處理,還是要以相互尊重為前提,維持好恰當的邊界感。如作為父母,不必強行要求年輕人配合自己對親戚關系的堅守,年輕人也自然不能先入為主地否定親情、親戚的價值。(朱昌俊)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