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一平米博物館” 打通博物館進校園的“最后一米”|速讀


【資料圖】

原標題:“一平米博物館” 打通博物館進校園的“最后一米”

5月7日,上海博物館首度24小時開放的“今夜無眠·十二時辰藝術嘉年華”送別現象級大展上,“一平米博物館”品牌項目同時宣告啟動。孩子們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主題,收集相關資料、圖片、模型等,用自己的方式設計和布置,在一平方米的空間里創造屬于自己的博物館。(5月7上觀新聞)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工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進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開展學習,促進博物館資源與課堂教學、綜合實踐活動有機結合。常見的形式或者是博物館研發適合中小學生特點需求的展覽、課程、活動,或者利用各類新媒體,運用新科技手段,通過直播云游、VR全景看展等方式進校園。此次上海引導孩子們了解“一平米博物館”的概念及學習方法,策劃并制作自己的“一平米博物館”,可謂博物館進校園的創新。

探索讓文物活起來,對文物價值和其產生的意義進行創造性的轉化、創新性的發展,全面展示、挖掘出文物背后的故事,需要博物館進一步發揮其教育功能,通過激發學生的參與感,增加其沉浸感,加強博物館在教育人、塑造人以及傳播歷史文化知識方面的作用和地位,使博物館成為中小學生的第二課堂。

上海“一平米博物館”不僅是一個展示的空間,更是一個學習和成長的空間,讓更多家庭深度參與博物館展覽和教育活動,讓博物館成為一個互動、開放、共享的平臺。比如首個推出的《一平米博物館:搭建我的恐龍展》以“恐龍”為主題,通過“挖掘和復原一只恐龍”“搭建一場恐龍展覽”兩個任務,引導學生完成知識輸入與場景構建。通過動手操作,學生們可將學到的主題知識展示出來,與家人、朋友分享。

如此把教育的自主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融合德智體美勞各學科知識,自己動手操作、發現解決問題、感知世界,在當前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和推進博物館改革的背景下,這種“跨界融合”更有價值意義。正像上海自然博物館展教中心網絡科普部的宋婉莉所說,策展人是一個綜合能力體,要有知識收集和整理的基礎能力,還要有探究力、設計能力、創新能力、審美能力、演說能力以及強大的組織力和執行力。

教育部《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指出:提速博物館“進”校園。這就需要博物館從聚焦文物本體的欣賞價值,轉變為汲取文物所承載的全方位價值,從看物到見人,從參觀到參與,從展覽為主到體驗、創造、娛樂兼存,為學生教育、欣賞、深思和知識共享提供多種體驗。而對學校來說,則要通過“館校聯盟”的合作,組織學生參觀周邊場館,開啟博悟之旅。教會學生方法,叩開探索之門。參與特色體驗,感受文物魅力。

總之,讓博物館“進”校園成為別樣的文化之旅,就要以“教育為首”持續推進博物館轉型升級發展,深度融合推進館校合作共建,創新更多讓學生感興趣又能最有效提升素質的方式,為學生們打開素質教育的最明亮窗口。(丁慎毅)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