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平臺涉醫亂象,該好好治治了
原標題:社交平臺涉醫亂象,該好好治治了
近期,三個網絡社交平臺接連開展醫療專項治理,嚴厲打擊偽醫學健康科普宣傳,持續整頓涉醫違規營銷現象。
據報道,從去年11月至今,某知名社交平臺已處置46.9萬篇醫療違規筆記,取消1007個不合規醫生資質認證,對1157個違規導流醫生賬號進行永久禁言,并處置涉嫌做號、發布同質化內容的賬號5579個。
(相關資料圖)
4月,某短視頻社交平臺明確將針對個別認證醫生違規導流展開治理活動。此前一個月,該平臺在巡查中發現,有個別幫助簽約達人進行內容持續輸出和變現的公司及個別賬號,存在利用虛假醫療故事、極端個案博取流量的行為,已處置違規賬號81個。同期,另一短視頻社交平臺發布公告稱,處置存在導醫導診導流行為的賬號77個。
當前,各種社交平臺上存在大量醫療健康科普賬號。這些賬號,有的出自專業醫生之手;有的卻是掛羊頭,賣狗肉,注冊者并非醫生,卻穿上白大褂,借科普之名行導流營銷之實。社交平臺重拳出擊打擊此類亂象,有助于保護用戶權益,維護醫療行業聲譽,凈化網絡生態。但從上述整頓內容也得以窺見社交平臺上此類亂象之多、危害之大、治理任務之重。更值得關注的是,社交平臺的涉醫亂象具有隱蔽性強、迷惑性大等特點,給用戶識別、平臺和職能部門監管帶來很大挑戰。
比如,醫生直播帶貨在2022年就被明令禁止。有平臺明確,自2022年6月30日起關閉所有醫療健康類認證創作者賬號的商品分享功能。不過,打擦邊球的操作方式在一些社交平臺上屢見不鮮。一個常見的做法是,在醫生科普帖子或短視頻下方,以該醫生小助理身份的賬號評論、置頂,做商務推廣。
再比如,有人冒充醫生的名號開設賬號直播帶貨。在某平臺上,一位認證為趙X醫生的賬號經常直播賣中藥。經查證,趙X醫生確有其人,不過她本人回應,賬號不是自己的。根據該平臺個人賬號認證要求,只有提供醫師執業證書,以及工作證或在職證明,才能認證為醫生。對此,有業內人士猜測,趙X有可能將自己的賬號交給了某機構運營。
還要特別警惕的是,不少直播帶貨者并未獲得平臺資質認證,卻身穿白大褂做醫療健康和養生類科普。他們不直接推銷產品,也不明說產品功效,而是通過畫面對比、配發字幕等方式,對網友進行暗示和誘導。這些假醫生帶貨,段位更高、套路更深,不僅坑害用戶,更可能讓醫生本人和醫療健康行業聲譽受損。
對社交平臺涉醫亂象的治理,是一場持久戰。盡管社交平臺一些大平臺祭出了重拳,但依然有很多假醫生在社交平臺上招搖撞騙。作為網絡公共空間,社交平臺負有公共治理責任,不能僅享受流量紅利,而不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
除了社交平臺積極履責外,相關職能部門的主動監管、日常監管也應跟上。今年國家網信辦組織開展的“清朗”系列專項行動特別提到,對于從事醫療、司法、教育等專業領域信息內容生產的自媒體,從嚴審核認證材料并加注專門標識;嚴格規范自媒體營利行為等突出問題。監管部門要與平臺一起,探索建立常態化管理機制,進一步發揮好規則制定、技術升級、功能調整等創新手段在管網治網中的關鍵作用。
與此同時,醫療從業者要加強自律,遵守法律。正如一位憑借科普心外科醫學知識走紅的醫生在接受采訪時所說:“醫生做科普最重要的就是幫助別人,摒棄商業行為可以更好地保持公信力。”
嚴格整頓,加強規范,提高違法成本……全社會形成治理合力,共同守護網絡平臺的良好生態,才能讓公眾遠離偽醫學健康科普內容的坑害,更好地守護健康和安全。(陳曉曼)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