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過度借調抽空基層?如何避免干部交流跑偏 環球速訊


(資料圖)

原標題:過度借調抽空基層?如何避免干部交流跑偏

在各級單位,借調現象普遍存在,但媒體調查發現,一些地方違規借調、過度借調、借而不調、借而不歸等問題突出,甚至出現有的單位在崗人員少于被借調人員的怪事。

借調是一種靈活的人才交流方式。一般來說,平臺越高、鍛煉機會越多,相應工作標準和要求也越高,干部通過借調到上級單位鍛煉培養,能增長見識、拓展視野、提升技能。然而,工資、福利、編制畢竟還都在原單位,借調單位不承擔人力成本,還不用考慮借調人員下一步晉升任職問題,很容易催生“不借白不借”的沖動。有的把借調干部看成“拉人做事”,從事日常崗位性、打雜式工作,本單位人員當起“甩手掌柜”;有的隨意擴大借調人員范圍,駐村干部、學校老師、國企工作人員等都被借調,原單位工作節奏被打亂;還有的借調不看本事看關系,名義上為“借”、實際上為“調”,滋生腐敗,帶來權力尋租……如此種種,飽受詬病。

借調失序失范導致人事關系混亂,對黨風、政風的潛在影響不可小覷。但就現實來看,杜絕違規借調卻并不容易。一方面,上級單位向下級單位“借”,下級單位顯然不敢說“不”;另一方面,基層事務龐雜繁復,出于工作壓力、收入水平、晉升空間等原因,一些年輕人也更傾向于通過借調去更大舞臺展示自己。如此一來,違規借調、過度借調雖然“兩頭難”,但又常常交織著各方復雜心態,常常陷入“清理-反彈-再清理”的怪圈。

借調的諸多弊病,說到底是這一干部流動方式在制度上彈性空間太大,導致監管系統免疫力下降。一方面,需要借鑒調任、轉任和掛職鍛煉在《公務員法》中的規定,對借調行為中各方的權利、義務、程序等做出詳細規定,讓借調有法可依、有理有據,減少干部借調的隨意性。另一方面,要繼續完善編制管理工作。科學動態核定政府機關、事業單位的人員編制結構,以事設崗、以崗定人、能進能出,以求人崗相適,減少通過借調補充人力的需求。有了制度“藥引”,還要開出“監管”藥方。只要是借調,該申請申請,該備案備案,把程序擺在明面上,嚴肅人事調動紀律,變“領導說了算”為“制度定了算”。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人。形成風清氣正、管理規范、權責清晰、科學高效的干部流動局面,才能讓合適的人在合適的崗位上發揮最大作用。(鮑南)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