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設立“不開發區”也是一種好的發展方式


(相關資料圖)

原標題:設立“不開發區”也是一種好的發展方式

最近,生態環境部南京環科所長江江豚調查隊在長江靖江段發現兩個江豚族群,江豚數量在20頭—32頭之間。“豚出沒”的這段岸線,恰好位于江蘇省靖江市前幾年劃定的“不開發區”范圍內。靖江“不開發區”的設立,讓來此安家的江豚越來越多。

靖江是江蘇省瀕臨長江北岸的縣級市。長江下游是黃金水道,可謂“寸岸寸金”。但靖江卻在2016年做出了一個“有悖常理”的決定,劃定17.35公里岸線“永久不開發”,著力保護區域生態原貌,涵養生態岸線,實施沿江岸線生態修復示范項目,建設生態濕地公園。

曾幾何時,沿江不少地方為了經濟增長,只顧一時、不顧長遠,圍著長江過度開發,緊臨長江岸線建工廠,形成“化工圍江”的景象,使長江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以致不得不進行搬遷或關停。在許多地方“靠江吃江”,熱衷設立開發區、大干快上的時候,靖江將一段能“長”出金子的地方劃定為“不開發區”,此舉當初令一些人不解。但當地黨委政府的眼光顯然超越于GDP之上。僅僅七年之后,大自然便給出超出人們預期的回報,人們也由此領悟到“不開發”中蘊藏的智慧和遠見。

2007年,國家出臺的《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將我國國土劃分為四類功能區——優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這其中并沒有“不開發區”,“不開發區”是地方創造的一個通俗的形象化名稱。禁止開發區是指依法設立的各類自然保護區域,包括自然保護區、文化和自然遺產、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等。“不開發區”與禁止開發區在形式和要求上具有一定的重合度,但相對于禁止開發區這一來自上級的強制性要求,設立“不開發區”是一種自主自覺的行為,緣于決策者自身的生態自覺。

對許多地區來說,開發是必要的,但有時候留一些地方不開發則更好。在密集連片的開發區中適當留白,為未來發展留足稀缺資源和戰略空間的同時,可以減輕周邊環境壓力。設立“不開發區”,旨在通過嚴格控制土地開發利用,來加強生態環境的修復和保護力度,同時協調經濟的科學、可持續發展。可見,不開發決不等于不要發展,不開發不僅同樣意味著發展,而且是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是最大的發展。

長江是我們的母親河,母親河經不起折騰。保護好長江就是保護我們賴以發展的根基。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是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必由之路。“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給后人留下一江清水,是沿江地區的職責。江豚流連于長江靖江“不開發區”段,是“微笑天使”對于長江保護的回饋,是大自然對靖江的褒獎。讓長江永葆生機與活力,需要更多靖江這樣留白的“不開發區”,需要決策者擁有適應新發展理念的政治智慧與生態遠見。(賀震)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