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世界觀天下!養生≠治療!中醫養生館,哪有資格開藥方


(相關資料圖)

原標題:養生≠治療!中醫養生館,哪有資格開藥方

近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規范(試行)》。其中明確,提供中醫養生保健服務的機構及其人員不得從事診療活動,包括使用針刺、瘢痕灸、發泡灸、牽引、扳法、中醫微創類技術、中藥灌洗腸以及其他具有創傷性、侵入性或者危險性的技術方法;開具藥品處方;給服務對象口服不符合《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名單》《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清單》規定的中藥飲片;開展醫療氣功活動;國家中醫藥主管部門規定的其他診療活動等情形。

近年來,消費者的健康需求越來越多,再加上對中醫養生有所偏愛,讓商家看到商機,各類養生館、國醫館、保健室應運而生。通過中醫學手段特別是按摩等舒筋活血方法,的確能夠緩解消費者的病痛,甚至治好一些小毛病。不過,也有很多養生館越界做起了“看病”生意,穿上白大褂就敢開中藥方子。提供針灸、灌腸等醫療服務的比比皆是,按摩店宣稱能夠治療椎間盤突出,氣功培訓號稱治療癌癥。更為普遍的,宣傳保健食品具有治病功效,并大肆向老人推銷。有些養生館、國醫館已經淪為騙錢的窩點、威脅健康生命的黑店。去年,廣州市打擊整治養老詐騙專項行動辦公室發布的一起案例顯示,一“國醫館”由“醫師”為老人把脈看病,再以普通食品冒充“靈藥”虛構療效實施詐騙;2019年,杭州一家無照經營的保健室,在給顧客拔火罐時,致使顧客燒傷,面臨近8萬元的治療費用。

養生服務,保健藥方……在個別商家眼里,這些是從顧客口袋挖錢的利器。高額利潤背后,既有老人的養老金、年輕人的血汗錢,還有不少家庭原本平靜幸福的生活。更要命的是,一旦身體受到傷害,消費者往往因為所購服務項目性質難以厘清而得不到權益上的充分保護。比如,在上述燒傷案例中,市場監管部門認為其屬于醫療事故,而衛生部門則稱拔罐、艾灸等項目如是以保健而非治療為目的,就不屬于醫療事故。一個小小的養生館,成了出問題找不著人管的模糊地帶,此類問題堆積多了,更會助長不良商人“跨界”診療的歪心。

養生館不能拿消費者健康和生命開玩笑,國醫館更不能隨便玷污了中醫“國”字號的聲譽。此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試行規范,要求提供中醫養生保健服務的機構及其人員不得從事診療活動,相當于直接斷了這類機構靠跨界問診攫取暴利的路子。規范不僅詳細列舉了中醫養生保健服務的主要內容,還指出即便只是提供中醫養生保健服務的人員,也不是誰都能擔任,而是要滿足“具有中醫藥類相關專業背景,或接受過中醫養生保健專業培訓并具備相關知識和技能,掌握從事相關技術操作規范和流程”等數條嚴格要求。既搭建了從業的專業門檻,又劃出了禁止觸碰的紅線,試行規范無疑有助于促進中醫養生保健服務健康發展,維護市場環境的和諧穩定,保護消費者生命健康權少受侵犯。

讓烏煙瘴氣的養生館退出市場,讓合法的養生館正規起來、亮堂起來,老老實實、本本分分地提供該提供的服務,這也是為正規的養生機構保養“身心”,助力他們把生意做得更長久。(辛音)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