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視訊!“救”在身邊,應是一堂必修課


(相關資料圖)

原標題:“救”在身邊,應是一堂必修課

日常生活中人們碰到突發疾病,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撥打120,但一些疾病的黃金搶救時間就在開始發作的這幾分鐘。學會急救技能,能最大限度地將患者的病情降到最低,后期也能更好恢復。從今天即第76個世界紅十字日起的一周,是新修訂的《上海市紅十字會條例》確立的本市首個“紅十字博愛周”,不少區都會舉辦應急救護的公益課程和培訓。

異物卡喉嚨,要用海姆立克急救法;突發心臟驟停,可使用體外除顫器(AED)對患者進行除顫和心肺復蘇……出手救人,相較熱心或書本知識,有實戰的經驗才是關鍵。2020年初冬,本報率先報道了格致中學高一學生盛曉涵路遇昏迷老人,利用學校里所學的急救技能對老人展開“教科書式”急救,把老人從鬼門關邊拉了回來。據他介紹,這與其在小學、初中、高中三個階段的生命教育和急救培訓密不可分。

人人學急救,急救為人人。急救技能的學習、急救知識的培訓,核心在于實際操作。近年來,上海AED數量不斷提升。但有了AED,患者就一定能救回來嗎?雖然AED操作門檻并不高,且相關步驟說明寫在設備上,但現實生活中,真正知道如何使用AED施救的人仍是少數。因而在日常急救培訓中,關鍵是讓人們能夠學會使用這些急救設備。近日,虹口一所中學的學生在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的急救指揮中心現場體驗了5G智慧急救。醫院相關人士表示,依托虹口“三區聯動(即院區、校區、社區)”機制,在此次“紅十字博愛周”中,還會把急救培訓送進社區、企業和樓宇,向更多市民、白領傳播急救知識、普及急救技能。

從“學急救”到“會急救”,關鍵還要“敢急救”。一些人擔心,使用AED等急救設備后人仍然沒救過來,會導致民事糾紛而承擔法律責任,或者面臨巨大的社會輿論壓力。對此,2016年11月實施的,被稱為“好人法”的《上海市急救醫療服務條例》明確:緊急現場救護行為受法律保護,對患者造成損害的,依法不承擔法律責任。有關部門要引導市民學習心肺復蘇等自救互救知識,讓更多人掌握急救技能,推動急救像科普一樣進入日常生活。

“救”在身邊,應該是一堂必修課。真正讓急救成為一項社會技能,讓更多人愿意學、有地方學,并且學到位。(方翔)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