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醫美行業亂象頻發需要全鏈條強化監管 快資訊


【資料圖】

原標題:醫美行業亂象頻發需要全鏈條強化監管

近日,市場監管總局、公安部、商務部、國家衛生健康委、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國家網信辦、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藥監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等十一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醫療美容行業監管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指導意見》就進一步加強醫療美容行業監管工作,規范和促進醫療美容行業發展提出一系列針對性舉措。(5月5日《北京青年報》)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隨著經濟社會與醫學科技高速發展,各種醫美技術、產品不斷涌現,更好滿足了人們對美的追求,也促進了醫美市場快速發展。《2022中國醫美行業白皮書》指出,近五年來我國醫療美容市場規模持續增長,2019年后受疫情影響增速放緩,但年復合增長率仍保持在15%以上且高于全球,2022年醫美市場規模保持兩位數增長,接近2300億元。另有機構研報預測,2030年我國整體醫美市場規模將達到1.3萬億元。

醫美市場快速發展的同時,非法行醫、假貨頻現、虛假宣傳、價格欺詐等行業亂象也時有發生,有的甚至造成毀容、死亡等事故,嚴重危害消費者生命健康與合法權益。醫美行業亂象不僅危害性大,還具有現實普遍性。《2020年中國醫療美容行業洞察白皮書》顯示,2019年國內具備醫療美容資質的機構1.3萬家,其中15%存在違規經營現象,而不具備醫美資質的黑機構超過8萬家;合法合規醫師僅占24%,非法從業者多達10萬之眾。

早在2002年,原衛生部就發布了《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明確醫療美容屬于醫療行為,對相關機構以及從業人員的審批、監管有嚴格的規定。但是醫美“黑機構”“黑醫生”“黑藥械”卻難以鏟除。2022年9月至2023年2月,市場監管總局等十一部門聯合組織開展了醫美行業突出問題專項治理行動,清理了一批違法機構、懲治了一批違法人員、查辦了一批典型案例、形成了一批長效機制制度成果,行業亂象頻發的勢頭得到有效遏制。

醫療美容兼具醫療屬性和消費屬性,直接關系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行業持續健康發展更離不開規范高效的行業監管。實踐表明,醫美行業亂象頻發,需要全鏈條強化監管。此次出臺的《指導意見》,正是十一部門在充分研究和認真總結專項治理行動取得的成功經驗基礎上,對強化醫美行業監管作出的較為全面的規范。最大亮點就是,構建了多部門共同參與、齊抓共管的醫美行業綜合監管工作機制,有利于防止監管空白,提升監管效能。

具體來說,《指導意見》是在現有法律法規框架下,從登記管理、資質審核、“證”“照”信息共享、通報會商、聯合抽查檢查、協同監管、行刑銜接等多個維度同時發力,構建了貫通協同、高效聯動的監管體系。比如,明確要求將醫美診療活動、涉醫美經營活動以及涉醫美藥品器械等納入監管重點;對加強醫美“導購”活動、醫美培訓活動以及生活美容等關聯領域監管作出安排。通過全鏈條強化監管,有助于保持對行業亂象的監管壓力常在。

值得關注的是,公安部、最高檢、最高法也在此次聯合發布《指導意見》的十一部門之列,這意味著醫美亂象一旦碰觸刑事紅線,將難逃刑罰。無論機構或個人,如果不具備相應資質,開展相關醫美活動均涉嫌構成非法行醫罪。各地都應積極構建綜合監管長效機制,創新監管辦法,定期公布典型案例,傳播有關法規政策。讓公眾更多了解醫美行業,認清“黑機構”“黑醫生”“黑藥械”,做好甄別、防范,才能避免因追求美麗而損害健康。(付彪)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