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緊急狀態結束”!走過歷史時刻,見證價值抉擇
(資料圖)
原標題:“新冠疫情緊急狀態結束”!走過歷史時刻,見證價值抉擇
“我滿懷希望地宣布,新冠疫情全球衛生緊急狀態結束。”5月5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塞在記者會上表示,近期全球疫情總體呈下降趨勢,多數國家已恢復到過去熟悉的生活。
疫情三載,跌宕艱辛。猶記2020年1月30日晚,譚德塞在日內瓦拉響最高級別“全球警報”,正式宣告這場世紀危機的到來。此后,各國都遭受了新冠帶來的巨大沖擊。經歷由阿爾法、德爾塔、奧密克戎等變異毒株引發的多輪疫情高峰,全球累計報告確診病例逾7.6億,死亡病例超過690萬,而實際數據還遠不止于此。
代價沉痛,同時,即便如今“官宣結局”,也并不代表危機消失。眼下,在全球許多地區,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疫情傳播。正如譚德塞在“滿懷希望”后仍要發出警示,“這不意味著新冠疫情不再是全球健康威脅”,一旦新冠疫情再次讓世界處于危險中,他將毫不猶豫召集專家評估形勢。
“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這三年多來,為了應對危機,世界各國都不同程度加強了醫療救助體系和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包括人力資源、防護設備、藥品等多方面能力都有所提升。通過大范圍疫苗接種,在全球建立起了基本人群免疫屏障。可以說,雖然難言“勝利”,但人類能夠實現今天這樣的局面,也絕非“躺平”得來。
抗疫,態度決定結果。對此,作為親歷者,各國人民心中自有一筆賬。以中國為例,疫情防控措施因時因勢不斷調整,但主題一直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集中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治療費用由國家承擔,全民免費接種疫苗,新冠治療藥物納入醫保……從生命救治到生活保障,“什么都可以豁得出來”,這是貫穿始終的價值抉擇。正因如此,在人口基數龐大、地區發展不平衡、醫療資源總量不足的大背景下,中國仍最大程度保護了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保證了經濟社會生活平穩運行。危難中的集中領導、舉國動員、上下同欲,更彰顯出了強大的行動力向心力。
反觀一向自詡燈塔、標桿的美國,卻始終不愿正視危機,刻意淡化風險,秉承鴕鳥心態、信奉優勝劣汰,放任上百萬人無辜淪為犧牲品。政治主導之下,疫情更導致社會撕裂加劇、種族矛盾激化,引發了嚴重的社會問題。此前《柳葉刀》一篇論文稱,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期間,全球超額死亡估計達1820萬人,超額死亡率為每10萬人120.3人;美國超額死亡率每10萬人179.3人;中國超額死亡率僅為每10萬人0.6人。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公共衛生從來都是全球性問題,面對全人類共同的危機,也更能看出各國對合作的不同態度,對國際責任的不同態度。相比于某些國家一度放任病毒向世界擴散、向發展中國家“斷供”疫苗,中國在抗疫過程中發起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全球緊急人道主義行動。向12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供應超過22億劑新冠疫苗,向153個國家和15個國際組織提供數千億件抗疫物資,向34個國家派出抗疫醫療專家組……“只要疫情危害仍然存在,我們就還要繼續做好相關防控工作,繼續和全球各國緊密團結,共同采取更具針對性的措施,保護好人民群眾的健康。”這樣的大國擔當,也成為世界走出疫情陰霾重要的托底。
放大視野再看,如今,人類面對的危機又何止新冠?從氣候變暖、環境惡化,到資源短缺、糧食危機,再到沖突升級、戰火不斷……哪一項不是懸在頭頂的利劍?可以說,人類其實每時每刻都在面臨歷史抉擇。顛簸風浪無處不在,風險挑戰隨時來襲,但究竟何去何從,是應戰還是“躺平”,是分裂還是合作,人類真的準備好了嗎?(關末)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