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30余年,他與城市軌道交通一起成長

原標題:30余年,他與城市軌道交通一起成長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李豐


(資料圖片)

出現突發狀況時,他第一時間帶領工人緊急幫忙;安全巡檢時,他會將現場每一個角落仔仔細細檢查清楚;遇到困難時,他組織團隊成員集思廣益、攻堅克難……

他是中鐵一局貴陽軌道交通3號線一期工程軌道一標段項目常務副經理張希海。從最開始進入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行業實習,到成長為技術員,再到工程師和高級工程師,他已從事這項工作30余年。

創新工作室助力降本增效

2020年,張希海被公司派到貴陽軌道交通3號線參與建設,項目一進場,他就琢磨著創建一個創新工作室。項目線路長達8公里多,通過現場查看需要鉆孔的量較大,人工手持沖擊鉆進行地錨栓打孔,4個人一天只能施工100米,不僅作業效率低,質量也不高。張希海想,項目部并不缺技術精湛、創新能力強的能工巧匠,如果凝聚力量,會不會有作為?

于是在2021年1月,他領銜創立了“張希海創新工作室”,組織團隊成員集思廣益,專題研制智能化機械設備。經過3個月的努力,一款能走行于地鐵軌道上,按照預輸入指令定點打孔的設備應運而生。這個鉆孔機器人可以通過多個電動打孔鉆,一次性打多個孔,極大提高了打孔效率。同時,當電動打孔鉆遇到鋼筋時,彈簧會自動壓縮,滑動桿及電動打孔鉆上移,自動行進至下一打孔位,完成全自動無人化的地錨栓打孔作業。

“該設備2小時就可以完成4個人一天的工作量,成本節約率約達61%。” 張希海說。近年來,工作室不斷開拓創新,帶動一線職工全員創新,重點攻克橡膠浮置板道床施工過程中遇到新的技術難題。

信息化助力安全生產

每天清晨,張希海就會雷打不動走進貴陽市軌道交通3號線調度指揮室,詳細查看每個工人所處的位置,每臺機器所處的狀態。為了提高項目施工過程中的安全管控程度,張希海在項目部大力推行軌行區智慧信息化管理手段,實現遠程網絡施工管理。

張希海介紹,該系統實現了行車實時監控和隧道內作業人員全監控、隧道內外語音實時通話,一旦發現工人有不安全行為、物體存在不安全狀態,即刻解決。此外,軌行區智慧信息化管理平臺還將行車計劃審批、實時定位、調度命令、查詢統計等十大系統功能運用于鋪軌施工的各個環節,所有施工單位都可以通過網絡請求施工作業令,實現了無紙化辦公。

“該平臺的成功運用不僅提高了運輸效率和減輕了運輸人員的勞動強度,同時有效地保障了施工車輛和施工作業人員的安全。”張希海說。在涉及職工勞動安全領域,張希海還積極組織項目職工開展崗前安全教育培訓,定期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活動,嚴格執行領導帶班制度,督促現場安全生產措施、施工質量各項制度落到實處,及時發現和消除各類隱患,為項目安全生產保駕護航。

傳幫帶教培養人才

張希海經常利用業務學習機會,積極傳幫帶教,培養出一批批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能手。

馬文瑞新入職時,考慮到他剛到項目不熟悉工作,張希海把項目員工召集起來專門給他開了歡迎會。在會上,張希海要求每個人都給馬文瑞介紹了一遍自己的成長經歷,向他“傳經送寶”。為了讓他快速成長起來,張希海不僅把項目總工指定為他的指導老師,還專門為他制訂了成長計劃。

張希海認為,最快的學習方式就是從實踐中獲得新知,進而不斷成長。趙華云是張希海較早的一批學生,如今他已成長為項目總工程師。“與我一同進項目的共有5個新人,是被手把手帶起來的。”

據統計,自工作以來,張希海已為公司培養專業技術人才40余名。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