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報道:插隊事件之平移,移失了多少方向?
(資料圖片)
原標題:插隊事件之平移,移失了多少方向?
發生在浙江東陽某景區的“插隊事件”,著實給這個五一添了些料。隨著事件發展,有人給2023年度熱詞加上了“平移”,細想想,一詞概括三個問題,還真是精準——插隊者如是,“避險”的媒體如是,管理不善之景區亦如是。
先說插隊的祖孫,她們遭罵,只因為她們做了人們深惡痛絕的不文明之事——插隊。被發現后還大放厥詞,事后網上洗白,說自己沒有錯,只是平移了一下。這解釋網友不認可:排隊排錯了重新排唄,你想平移,對別人來說就是插隊,誰要為你排錯了隊買單?
說得沒錯啊,可偏偏對不文明現象的批評又一次不可控地滑向人肉搜索與網暴,于是有人提問“未經允許,把生活中的磕磕碰碰上傳至網絡是否合適?”的確值得討論。互聯網是不該被隨意拿來解決個人問題,但不文明事件是否僅屬于個人問題?看客心理不可取,網民討論也該有個度,真正要抵制的是那些深挖當事人舊事,再放大到網絡的好事者,而非插隊視頻發布者。倘若沒有這次網絡曝光,誰來安撫因秩序破壞受了委屈的小伙兒,誰來給關心愛護社會秩序的熱心網民一個交待?那所謂“未經允許,把不文明事件傳上網上升層面不合適”的言論才屬實不合適,它悄悄將問題平移,反而淹沒了監督批評不文明現象之重心。
另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是,“未經允許”,要經過誰的允許?誰該是不文明行為的監督者?大眾網絡傳播內容繁雜,但也彌補了一部分輿論監督之不足,在媒體觸角無法觸及的角落,這股力量值得保護,而不是出現問題就一棒打殺,好似不食人間煙火高高在上的腔調,不該反省嗎?
媒體報道本應堅守客觀、公正之立場,而非以偏概全,可從川、浙兩地媒體“四川觀察”與“金華身邊事”下場開撕來看,無論有心甩鍋還是無心之失,對當事人歸屬地的敏感皆是避險心理作祟,最終搞得火上澆油,無謂消耗。避的什么險呢?生怕個別人的不文明給整個城市、省份抹黑。可事實上,無論誰都無法代表一座城市、一個省份。當公眾情緒表達走向某種對立之時,沉默、躲避、甩鍋,本該權威的輿論引導為什么總顯得手足無措,辦法單一呢?更甚至,對插隊之不文明、對景區管理,包括組織排隊這個細節管理的不完善,都失去了應有的觀察、判斷和提醒。
平移,在任何一個動作都可能備受關注、任何一句言語都可能引起巨大波瀾的網絡聚光燈下,我們似乎總是被移動到另一個方向,失去真實的自我。地域之美,美在和而不同,人也一樣;面對事實,承認錯誤,個人一樣,媒體也一樣。(劉薇)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