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開路邊攤,點旺“人間煙火氣”
(資料圖)
原標題:放開路邊攤,點旺“人間煙火氣”
近日,深圳官宣不再全面禁止“路邊攤”,網友直呼人間“煙火氣”即將回歸。或許得益于近期火出圈的淄博燒烤,人們對“路邊攤”的期待值大幅提升,外擺經濟帶來的附加值也在這個五一假期得到充分釋放。
守護“人間煙火氣”如同抒寫一篇散文,這其中的智慧就在于“形散而神不散”。“路邊攤”的遍地開花,看似形散,但整體而言亦有明確而集中的思想,栓上“保險栓”,注入“地方味”,此間神聚,正是守衛“煙火氣”的治理之道。
“形散神聚”,擰緊“保險栓”的主旨理念不能丟。“路邊攤”就像一柄雙刃劍,一邊是撬動經濟增長的支點,刺激消費、豐富業態、帶動人氣;另一邊是長期被人詬病的痛點,諸如影響市容環境、存在消防安全隱患、“舌尖上的安全”缺乏保障等。然而,“放手”不代表“撒手”,需要通過優化管理模式,來實現最大限度的自由。一方面,各部門單位要聯動協作,加強前端監管,嚴把商品質量準入關,強化外擺設施結構安全的審核,并不定期開展抽樣檢查,采用“優勝劣汰”的動態調整模式,形成閉環管理;另一方面,設置合理的“路邊攤”開放時間,尤其是靠近住宅的區域,要確保不影響居民正常生活,同時督促商家擔起責任做好“攤前三包”,減輕市容壓力,防止外擺變亂象。
“形散神聚”,融入“地方味”的表現手法不能少。“路邊攤”最早是由老百姓自發組織的,市井巷頭,原汁原味。但有些地方為了最大發揮其商業價值,都選擇了走網紅路線,什么產品賣得好就賣什么,什么攤位適合打卡就改造什么,一陣風過后,留下的是千篇一律的“四不像”。窺斑見豹,“路邊攤”應當呈現的是這座城市的獨特味道,這也是人們向往“路邊攤”的核心原因。每座城市都有屬于自己的故事,要通過“路邊攤”這個“小窗口”來聚攏城市神韻。如,結合本地傳統歷史文化,設計帶有地域標簽或城市logo的攤位形象,在布局上從“盆景”向“風景”延伸;亦或是邀請本土街頭藝術家,給“煙火氣”的吆喝聲加入“和聲”,玩出新組合,吸引人氣。此外,還要注重線上線下的策劃與交互,開展品牌活動,借助新媒體讓“花式擺攤”加深大眾記憶。
“煙火氣”的背后牽動著最基層的民生,彰顯的是營商環境的溫度,展現的是一座城市的形象。“形散而神不散”,守衛“煙火氣”,自成散文詩。(吳博藝)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