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環球新資訊:消除“門票未用不退”亂象呼喚監管持續加力


【資料圖】

原標題:消除“門票未用不退”亂象呼喚監管持續加力

上海市市場監管局5月3日透露,2023年五一假期,該局共接收投訴舉報和咨詢37705件,從投訴舉報涉及行業看,文化娛樂和體育服務1116件投訴舉報量居前,出行類消費訴求相對集中。涉及旅游服務、交通運輸服務類訴求同比均大幅增長,主要反映在線旅游和客運訂票退票糾紛、旅游餐宿和用車等服務與約定不符、旅游景點縮水、收費不合理、導游服務欠佳等。

如消費者汪女士稱,在某平臺訂購價值179元的某旅游景點門票,訂單雖標注“未用可退”,實際卻拒退。消費者孫女士稱,在某平臺訂購6張某景點旅游票(合計1650元),因臨時買不到機票申請退費卻無果。

景點門票未用卻不可退,不符合公平交易商業服務道德規范。正常情況下,消費者買了景點門票,就等于支付了景點瀏覽服務費,消費者因故未進入景點游覽,相當于景點未提供游覽服務,理應退還門票費用。景點門票未用卻不可退,既不符合市場公平交易原則,也不符合誠實信用的商業道德。

更重要的是,游客向景點或平臺購買景點門票的行為,無論以什么樣的方式完成要約承諾,本質上,都相當于雙方訂立了合同。按照民法典和經濟合同法相關規定,一方面,購票相關約定應當是雙方真實意思的表示,且不能有顯失公平、欺詐、脅迫等行為,如是約定內容才合法有效并受法律保護。另一方面,若采用格式條款訂立合同,提供格式條款一方,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當事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換言之,通常情形下,平臺或景點一方哪怕事先約定“景點門票未用不可退”等條款,也可能涉嫌“顯失公允”“霸王條款”等,約定內容自始無效且不產生法律效力。毫無疑問,在已然“未用可退”約定在先的情形下,“門票未用不退”更涉嫌違法侵權。

盡管據報道,前述投訴舉報均已轉相關市場監管部門和消保委協調處理,消除亂象維護權益只是時間問題。但必須明確的是,時下“門票未用不退”之類亂象并非一時一地的偶發現象,要想消除此類亂象,當然需要消費者主動自覺投訴維權,更仰仗相關監管部門持續加力。因為只有多些監管的事前防范和事中跟進,才會少些消費者投訴事后補救的被動和尷尬。(陳慶貴)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