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熱門:讓特色產業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原標題:讓特色產業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從螺螄粉、沙縣小吃到小黃花、小木耳,從花草產業到藏毯產業,從茶產業到苗繡產業,從延安蘋果到茂名荔枝……特色產業分量著實不輕。這些特色產業,帶動了老鄉增收致富,吸納了大量就業人員,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持續的動力活力。
以柳州螺螄粉為例,2022年,全產業鏈銷售收入600.7億元、增長19.8%,其中預包裝銷售收入182億元、增長19.6%,年寄遞量達到1.1億件,實現出口8300萬元,增長61%。未來,柳州螺螄粉產業還將加快集群打造,向著千億元目標邁進。一碗小小的螺螄粉為啥會釋放如此大的產業拉動力,靠的就是全產業鏈的做大做強,靠的就是上下游產業的全面帶動,靠的就是品牌化和產業化。
對于各地區各部門而言,要讓特色產業發展起來,強大起來,不能“山坡牧羊”,放任不管,而是要注重科學規劃,前瞻謀劃;注重政策引導,資金扶持;注重示范引領和品牌保護。既要延長特色產業的產業鏈,也要提升特色產品的價值鏈;要注重產品深加工,注重產業拓展;既要立足地方,也要著眼全國和全球,為地方特色產業注入可持續發展的強勁動力。
從種植業到養殖業,從小吃到土特產等,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土特產和地方小吃,卻成為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引擎。發展地方特色產業,要深入挖掘隱藏在民間的各種特色小吃與土特產資源。因為與眾不同、獨具特色,才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各地在對特色產業的選擇規劃時,必須要做到因地制宜,不能跟風,不能亦步亦趨。無論是地方小吃還是土特產,既要符合本地區的氣候與土壤條件,也要符合本地區的歷史文化習慣。找準了方向,堅持精準發力,立足特色資源,關注市場需求,發展優勢產業,才能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更多更好惠及農村農民。
特色產業要守住根本,才能充滿生機活力。同時,也要大膽融入新技術和新模式,要結合新的消費群體,結合市場需求,從需求端發力,開拓創新,生產出更具吸引力的新產品。無論是在特色產品研發上,還是生產與銷售上,都要勇于創新創造,要把傳統工藝和現代工藝結合在一起,生產出更加契合個性化、多樣化市場需求的產品。發展農村特色產業,是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是推動鄉村振興的動力和支撐。各地區要立足本地資源發展特色農業、鄉村旅游、庭院經濟,主動探索實踐,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聯動發展、創新發展,構建鄉村產業體系,實現產業興旺,把特色產業發展落到促進農民增收上來,持續推動鄉村生活富裕。(張繼)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