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速訊:以科技之光照亮“民生路”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原標題:以科技之光照亮“民生路”
“玉骨淬火,百煉成鋼敢教萬刃寒山,不敵我身作劍。終于,我還是站起來了!”這段豪言壯語來自“扭扭車男孩”張亮的朋友圈。由于先天罹患成骨不全癥(俗稱“脆骨病”),張亮不得不長期坐扭扭車代步求學。去年以優異成績考上安徽工程大學后,張亮始終沒有放棄站起來的念頭,近日終于成功邁出人生“第一步”——走出16米距離。
16米,在普通人眼中是輕而易舉的“一小步”,卻是張亮多年永不言棄開啟人生新階段的“一大步”。惟其艱難方顯勇毅,惟其篤行方顯珍貴?;赝麖埩恋膴^斗歷程,怎能不對那句“終于,我還是站起來了”產生強烈共鳴,為他驕傲。
不過,張亮的故事并非突破生理極限的人間奇跡。張亮能夠站立行走,依靠的是下肢外骨骼器具全程支撐。這套器具的誕生涉及仿生外骨骼技術研發、全身CT掃描數據采集、三維建模等多項復雜技術工序。為制作器具,不僅張亮所在的高校幫助他組建人體骨骼項目團隊,當地醫院、技術研究院等機構也承接相關任務,多方合力攻克一系列技術難題,通過科技創新共助張亮圓夢。
提到科技創新,很多人會聯想到量子計算機、高端芯片、空間站等高大上的“黑科技”,似乎與普通人生活有一定距離。但張亮的故事說明,科技創新近在身邊,許多科創成果扮演了急民生之所急、解民生之難題的關鍵角色。從昏暗的煤油燈到語音控制的智能燈具,從曾經是“結婚大件”的自行車到新能源汽車走進尋常百姓家,從“吃飽飯是一種奢望”到多元豐富的綠色健康食品任人挑選……增進民生福祉、提升人民生活質量,從來離不開科技創新。
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為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須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創新成果?;貞厥饫щy群體的迫切需求,運用科技手段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是科技創新惠及民生的生動實踐。既然張亮能夠實現行走16米的“一小步”,這一科創成果就有望復制推廣,讓更多“脆骨病”患者看到站立行走的希望。隨著國內腦機接口技術實現突破,可幫助癱瘓兒童實現手部抓握,恢復受損肢體功能。一些地方在推進城鎮適老化改造過程中,推出“智能水表+大數據分析”模式,全天候掌握獨居老人生活狀況,呵護獨居老人健康安全……一項項科技創新成果聚焦民生痛點、服務民生需求,幫助更多“張亮”享受科技進步帶來的民生紅利。
應當指出,單個科創成果未必能“一步到位”消除民生痛點。在張亮的故事中,三維建模、材料打印等技術與“脆骨病”沒有必然關聯,正是張亮和項目團隊根據實際需求,制定科學合理的可行性方案,將多項現有技術轉化為新的科創成果,最終讓夢想照進現實。事實上,許多看似無解的民生難題如同拼圖游戲,只有集齊所有拼圖碎片,才能拼出一張完美圖案,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推進科技創新為美好生活“添磚加瓦”,應聚焦具體民生問題,充分調動社會各方資源,鼓勵產學研機構建立跨領域跨區域交流機制,在交流中持續捕捉靈感,將越來越多的技術融會貫通,讓科技創新綻放更加絢麗的新火花,照亮“民生路”。(梅麟)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