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賣崽青蛙”彈性一下又何妨|微速訊
(資料圖)
原標題:對“賣崽青蛙”彈性一下又何妨
最近,“賣崽青蛙”火了。除了其身穿青蛙服的“蠢萌”造型,以及手里提著一群“小青蛙”售賣的玩梗諧趣,“蛙蛙”們被城管攔截的視頻,也讓事情更具有戲劇性,引發網絡熱議。
據報道,“賣崽青蛙”的設計者童女士曾是一名大學老師,在辭職帶娃時設計了這樣一個青蛙形象。她在路旁售賣小青蛙氣球小玩具時,被路人拍攝后意外走紅。漸漸地,各地街頭紛紛出現穿戴青蛙人偶服的模仿者,有的售賣“小青蛙”甚至能有一兩千元的收入。不少網友表示,“(‘蛙蛙’)里面一定是個可愛的靈魂”“真的好可愛,看見心情都變好了”……
應當認識到,“賣崽青蛙”在本質上是流動售賣與街頭表演的融合。他們與城管之間的“博弈”,演繹的也是城市治理的老話題,即如何看待和管理游商攤販。城管部門認為,“賣崽青蛙”在街頭擅自兜售物品的行為并不符合現行法規政策,對行人、環境也是種干擾;但同時表示,對此舉會審慎監管、柔性執法。站在城管部門的角度,其對“賣崽青蛙”的規范管理確有合法性和必要性,之所以“攔截”,也是擔心引起“破窗效應”。另一方面,城管部門作出“審慎監管、柔性執法”的表態,正是出于這樣的考慮:在強調法規政策剛性效力的同時,也要兼顧執行過程中的彈性原則,避免簡單化、“一刀切”。
在我國經濟社會建設中有一個重要方法論,叫“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一”,說的就是剛性與彈性的辯證關系。具體而言,前者是法律法規條文劃定的規則和底線,后者既有執行過程中的價值判斷和尺度把握,也包括對現有政策的優化和修補。“剛柔并濟”是為政之要。但在現實中,堅持剛性很容易,把握彈性卻較難。面對城市里形形色色的問題、多元復雜的事項,管理者唯有高站位、細落子,堅持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待,尋求多重維度下的動態平衡,才能最大限度兼顧公共秩序和民生需求,也才能在不斷探索中找到城市治理的新路徑、新模式。
當前,尤其在一線城市紛紛“解鎖”路邊攤的大背景下,游商攤販仍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現實性。對城市管理者來說,不能只用“環境秩序”這一把尺子來衡量城市工作,而要從民生就業、商業消費、經濟活力等多個維度綜合考量。彈性治理的原則,其實就是以人為本、服務為上。對待“賣崽青蛙”這樣的新生事物,城市管理者應當積極探索更妥善的管理機制,例如,為“賣崽青蛙”劃定活動區域、規定時段,對他們的售賣、表演行為做出更細致的規范等。如此,才能找到契合公共秩序、市容市貌、民生發展的最大公約數。
“賣崽青蛙”之所以火爆,是因為他們身上有著當代打工人的縮影,讓人們產生共鳴和共情。為了城市的煙火氣,為了每一個人都有獲得感,對“賣崽青蛙”彈性一下又何妨?(劉大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