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快報!“媽媽崗”的最大關注點,不在于“萬元月薪”
原標題:“媽媽崗”的最大關注點,不在于“萬元月薪”
“媽媽崗”本質上不只是個道德議題,更是個摻雜了婦女就業、企業用工等因素的經濟議題。在“媽媽崗”問題上,社會更應關注的,是它該如何落到實處
母親節過后,“媽媽崗”上了熱搜。據報道,即將舉行的珠三角片區大型招聘嘉年華設立了不少“媽媽崗”,從已公布崗位來看,崗位遍布教育培訓課程顧問、房地產置業顧問、企業客服專員、工廠普工、銷售員等不同行業工種,月薪從4000元到12000元不等。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就目前看,工資最高開到12000元,成了很多人關注“媽媽崗”的醒目切口,也為極具話題性的“媽媽崗”再添熱度。關注“媽媽崗”的薪酬收入沒問題,但“媽媽崗”的關注點顯然不只在萬元月薪。
毋庸置疑,對寶媽群體來說,“媽媽崗”來得很友好:靈活上班、彈性工作、不強制加班,這完全是哪有痛點打哪里,畢竟工作家庭難兼顧已成很多女性的現實痛點,就算被生活逼成了“時間管理大師”,許多寶媽也無法將上班和育兒的時間精力投入合理平衡。正因為如此,在職業女性和全職媽媽之間二選一,經常成為寶媽們在問題難解之下的被迫讓渡式選擇。
而“媽媽崗”通過柔性化、彈性化和人性化的崗位設計,為寶媽們提供了帶娃掙錢兩不誤的解決方案。它以社會責任為紐帶,將寶媽的職業發展命題跟企業的用工需求問題捏合在了一起。崗位屬性也比較貼合寶媽們的需求,惠澤面較廣。
鑒于“照護孩子不力”與“職業發展停滯”的單選題會助長女性的生育焦慮,“媽媽崗”的利好效應還會朝著減少女性生育顧慮、營造生育友好型社會環境的方向溢出。在低生育率問題越來越嚴峻的今天,諸如“媽媽崗”之類的探索雖然可能只是“厘米推進”,但只要能帶來民生福祉,那就多多益善。
其實,全國多地都開啟了“媽媽崗”探索。廣東中山探索推行“媽媽崗”,2022年8月出臺文件,支持鼓勵工業制造、家政服務等用人單位專門設立“媽媽崗”。北京市石景山區、福建省莆田市、安徽省祁門縣等地也都采取了類似舉措。從企業自覺變為政策鼓勵,從偶爾冒出到廣泛開發,“媽媽崗”的開枝散葉,契合公眾期許。
也得看到,政策在鼓勵,不等于市場有動力,“媽媽崗”眼下的適用面依舊偏窄,它在寶媽群體中的受歡迎程度跟在企業中的接受度,注定存在溫差。對部分企業而言,靈活上班、彈性工作帶來的管理成本會更高——企業管理的著力點經常是減少人事組織協調上的不確定性,而“媽媽崗”的靈活性與之存在潛在的沖突。這勢必會影響“媽媽崗”的推廣面。
問題癥結本質上仍在于成本分擔問題。“媽媽崗”帶來的企業管理成本的另一面,就是企業對女性生育成本的分擔,得部分承擔起“寶媽員工”為了照護幼兒而向企業轉移的成本。就此看,就像要正視休產假帶來的女性就業歧視那樣,社會在推廣“媽媽崗”之時也得積極正視這里面的成本分攤問題。若總是讓企業承擔大頭,企業配合度恐怕也很難提高。
較早探路的廣東中山,在這方面提供了些許可資借鑒的經驗:中山市政府明確了稅收減免、培訓扶持、就業服務管理等多項“媽媽崗”扶持政策,企業開設“媽媽崗”能領到相應的補貼。其指向就很明晰:設“媽媽崗”,也得在生育成本的“個人-政府-企業”共擔上想辦法。
某種程度上,合理的成本共擔機制是“寶媽員工”的育兒責任與企業增長目標沖突時的潤滑劑。如果說,設“媽媽崗”會帶來卡爾多改善(如果一個人的境況由于變革而變好,因而他能夠補償另一個人的損失而且還有剩余,那么整體的效益就改進了),有些企業的利益成了多方受益背后的相對受損者,那社會成本共擔就是對企業的犧牲做出必要補償。換句話說,不能以做慈善標準要求企業開發“媽媽崗”,而應通過激勵相容機制去引導企業向善而行。唯有如此,“媽媽崗”就業模式才能走得更遠。
“媽媽崗”本質上不只是個道德議題,更是個摻雜了婦女就業、企業用工等因素的經濟議題。在“媽媽崗”問題上,社會更應關注的,是它該如何落到實處,而不是“月薪最高12000元”的單薄數字。(佘宗明)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