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中國經濟穩健向好,這毫無疑問|天天微動態


(相關資料圖)

原標題:中國經濟穩健向好,這毫無疑問

16日,國家統計局發布4月份國民經濟運行數據。數據一經發布,部分外媒便開始表達對中國經濟前景的擔憂,稱“中國的增長勢頭已大幅放緩”“經濟復蘇失去動力”。筆者認為,在今年尚未走完兩個季度的節點上,僅對幾個數據進行孤立解讀還不足以判斷中國經濟處在“復蘇”還是“衰退”的路上。

更為理性的分析方式是基于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進行整體關聯判斷,看宏觀經濟增長的五個實體變量(投資、消費、進出口、就業和庫存)的變化。一般條件下,實體五變量中有三個變量向好,基本上可以對經濟整體增長趨勢表達樂觀。總體而言,現階段五個實體變量中有四個向好,一個有待于觀察,中國經濟復蘇增長的基本面是穩健向好的,這一點絲毫不用懷疑。

投資呈現增長趨勢。統計公報指出,1-4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4.7%。從三產結構看,第一產業投資同比增長0.3%,第二產業投資增長8.4%,第三產業投資增長3.1%。從業態升級看,高技術投資增長14.7%,其中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業、專業技術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42.1%、33.9%。這為我國經濟進一步增長及增長的潛力向“質”的方向提升提供了強勁的數據支持。

消費變量增速明顯加快。1-4月份,春節和清明兩大假期的消費數據喜人,剛剛過去的五一長假更是出現令人稱奇的出行盛景。作為各類預期中的最基礎也最受關注的消費者預期明顯沒有受到傷害,統計數據支持了這一判斷:4月份,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8.4%,比上月加快7.8個百分點。同期,全國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12.3%,比1-3月份加快3.7個百分點,同樣呈現加速增長態勢。我國消費變量高速恢復,拉動經濟增長的力矩可謂強勁,結構數字相互印證。

在進出口方面,4月份貨物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8.9%,民營企業進出口增長15.8%。在就業方面,4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2%,比上月下降0.1個百分點。考慮到疫情“疤痕效應”、全球經濟疲軟和國際社會中“逆全球化”思潮等不利因素的影響,這是一個相當不錯的宏觀就業數字,我們也應在此基礎上更加重視就業形勢的改善。

從庫存方面看,4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49.2%,與2月份的52.6%和3月份的51.9%相比,處在榮枯線以下,表明未來經濟增長速度會有所收縮。但是,同期廠商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為54.7%,這又是個擴張性信息。PMI指數是個先行數字,用以指示庫存實體變量的最佳度量,因此現存數據指向是好是壞還有待于繼續觀察,不能草率地下結論。

不過,中國經濟的名義四變量(物價、貨幣發行、利率和匯率)出現了值得重視的變化趨勢。1-4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1.0%;但4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僅上漲0.1%。基于這些數字,有個別聲音認為中國經濟的深層矛盾是結構性產能過剩,總消費不足,貨幣供給量再大、財政政策再積極,也無法根本解決問題。對此,筆者并不認同。從近日央行公布的數據來看,我國潛在的購買力很大,現實的購買力也不錯,但高能貨幣的變動卻是反方向的,表明我國經濟中出現了來自于金融口的“信用配給”現象。

筆者認為,今天解決這種宏觀管理現象的微觀機理變了。現在,消費者手持的勞動工具不再是過去的終端(如鋤頭、扳手、方向盤和車床等),消費工具也不再是現金和支票,多了點端手機、邊端存儲和緣端算力等高能內生的流動性資產與其他流動性資產的互換(如電子錢包、數字貨幣等)。這應該是世界不少國家出現“菲利普斯曲線失靈”現象的原因。這種宏觀管理因微觀經濟人的持幣理財行為變化帶來的“菲利普斯曲線失靈”現象,讓貨幣發行和物價、就業的關聯不那么靈敏了。各國貨幣發行,尤其是中國,都應該關注這種技術變換帶來的新問題。至于利率和匯率,中國仍處在常態管理的區間。

(作者:曹和平?是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