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輿論場上的李鬼,該治 世界快訊


(相關資料圖)

原標題:輿論場上的李鬼,該治

“入民日報”“人民曰報網”“央廣新聞TB”……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仿冒賬號,卻在部分網站平臺上“興風作浪”。國家網信辦近期開展“清朗·規范重點流量環節網絡傳播秩序”專項行動,緊盯短視頻平臺、熱搜榜單等重點流量環節,全面排查處置仿冒新聞主播等違規賬號。截至目前,已集中清理仿冒新聞單位、新聞主播賬號10.7萬個,清理虛假新聞信息83.5萬條。

身處全媒體時代,個人成為重構媒介生態的重要力量。不可否認的是,如今各類短視頻平臺、熱搜榜單已然成為網民獲取新聞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網絡輿情的實時“風向標”。有關注就有流量,有利益就難免出現亂象。于是,一些人為了博眼球、蹭流量,轉而拿新聞單位的權威性“大做文章”。有的偽造新聞演播室場景,濫用AI虛擬主播等手段,炮制涉社會案事件虛假新聞,挑動網民情緒;有的給自己披上某某時報、主持人某某的“馬甲”,模仿專業新聞人播報,混淆公眾視聽。

新聞傳播學中有“轉移法”的宣傳技巧,指的是將某一令人尊敬和崇拜的事物的權威性轉移到另一事物上,使后者更易于被人接受。通俗來講就是“借好事物的光”。這些仿冒賬號無疑深諳此道,他們利用新聞單位、新聞主播的權威性為自己“背書”,以此博取網民信任。長此以往,很多人容易被“標榜專業”的虛假內容誘導蒙騙,網絡傳播秩序被蓄意擾亂,真實與虛假之間的界限被刻意模糊。而這些“冒牌貨”的存在,威脅著新聞媒體的公信力,讓新聞媒體多年積累的社會聲譽成為一些自媒體騙取流量的“道具”。

近年來,網信部門不斷加大網絡空間治理,成效顯著。此次專項行動,既是對這類仿冒亂象的震懾,更是讓網絡空間重回清朗的必要舉措。集中清理10.7萬個違規賬號,就是要戳穿仿冒新聞單位、新聞主播的虛假外衣,鏟除其興風作浪的土壤。專項行動在發揮“快準狠”的作用之外,也要注重進一步健全常態化長效化治理機制。既打好攻堅戰,又打好持久戰,維護廣大網民獲取權威真實新聞信息的合法權益,放大權威媒體在輿論場上的聲音。

作為把控自媒體行為的第一道關口,網絡平臺尤須壓實主體責任,織密“源頭管理”這張網。“入民日報”等不算隱蔽的仿冒賬號,為何能泰然通過注冊關?通過AI等技術合成的虛假視頻,為何放任其廣為流傳?未經審核的非官方賬號,為何能扭曲、篡改官方內容?為何對仿冒亂象沒有露頭就打,而是等其泛濫成災再治理?值得深思。

對于這些亂象,網絡平臺沒理由疏于管理,甚至視而不見,否則流量來了,質量卻丟了,又談何長遠發展、健康發展?好在此次專項行動期間,國家網信辦指導各網站平臺以發布專項行動公告、滾動公示違規賬號、開設舉報專區等措施,正在補上監管“漏洞”。

從老舊發報機、手搖馬達到全媒體時代,中國的新聞事業篳路藍縷,歷經烽火硝煙,也見證了滿眼春色。而廣大新聞工作者更是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無論何時,都不應成為那些“李鬼”自媒體碰瓷行為的“受害者”。(劉曉慶)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