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工加班少了,收入反倒增加了|天天精選
職工加班少了,收入反倒增加了(主題)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黃洪濤 通訊員 凃賢平 過正
一年前,和有些企業一樣,“職工抱怨加班多,企業留不住人”。這種狀況困擾著位于江蘇省常州市天寧區的伊頓電力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伊頓常州工廠)。
(資料圖片)
如今,職工抱怨加班的聲音在伊頓常州工廠幾乎消失了。這種變化,源于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
2022年,常州市天寧區總工會將伊頓常州工廠定位為首批“產改”試點企業,實行“一企一策”,每家試點企業確定一項“產改”重點課題謀劃推進。
伊頓常州工廠將“一線產業工人的權益維護”確定為重點課題,將突破口聚焦到改革薪酬體系。
伊頓常州工廠是伊頓電氣集團在大中華區的29家工廠之一。作為一家外資企業,以前,職工每月收入由基本工資和浮動部分組成,浮動部分主要為月獎和加班費,其中月獎占比較少,重頭在加班費。
“加班費是根據加班時間來定的。”伊頓常州工廠人力資源部經理張清說,這種薪酬體系造成職工加班成為常態,工作效率卻被忽略了。2021年,工廠產能達到了歷史新高,但一線職工的流失率也始終居高不下。
為了將“產改”落到實處,伊頓常州工廠提出對一線職工的獎金政策進行優化,改變過去以加班時間來定加班費的通行做法,轉而以實際產出來確定獎金,“不提倡加班”。
“新政”得到了集團總部的支持,2022年4月率先在成套車間實行。
“一開始,我對‘新政’也有懷疑,但實踐下來,加班少了,收入真的多了。”成套車間接線組組長巢瑛在工廠工作已有26年,她與組員捆綁考核,大家團結合作,優化工序,實現高效生產。
試點不到6個月,就有了喜人的變化:職工平均加班時間降了50%,人均效益增長了25%,人均月收入增加了700多元。
于是,“新政”面向所有車間推開。250多位一線職工依據工作實績,對自己當天或當月的產出進行準確計算,多勞多得。
巢瑛說,大家的心態也變了,由“為企業工作”變成“為自己工作”,“過去推脫,現在搶活干”。
加班少了,效率高了。“最明顯的是職工流失率大大降低。”張清說,加班管控、效率提升已成為伊頓常州工廠的競爭優勢,今年以來,集團已有6家兄弟工廠前來取經。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