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每日快播:別讓事業與家庭成單選題


(資料圖片)

原標題:別讓事業與家庭成單選題

有人說,媽媽是這個世界上最辛苦的“職業”。既要扮演好母親角色,又要平衡好事業發展,這是對女性雙重身份的考驗。那么,有沒有一種辦法可以讓兩者兼得?

日前,廣東省人社廳發布《關于推行“媽媽崗”就業模式促進婦女就業的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提出在全省廣泛開發“媽媽崗”,拓展婦女就業空間。其中明確,“媽媽崗”主要用于吸納法定勞動年齡內對12周歲以下兒童負有撫養義務的婦女就業,工作時間、管理模式相對靈活,方便照顧工作和育兒。此舉一出,引發了網友熱議。

這一舉措到底可不可行?在相關新聞的評論區,已經有人“現身說法”:在廣東中山已經有工廠在這樣做了,這些新媽媽不僅上班時間短,請假也更為靈活。很多網友認為,此舉如果能夠落實,將促進更多女性就業,可以減輕一邊帶娃一邊在職場打拼的壓力,對女性尤其是年輕媽媽的友好度大大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廣東的這份征求意見稿還特別提出,鼓勵用人單位拿出部分專業技術和管理崗位用于“媽媽崗”設置。從勞動密集崗到專業技術崗和管理崗,“媽媽崗”覆蓋的范圍更廣,也彌補了對較高素質職業女性生育后再就業保障的不足。

不可否認的是,目前不少雙職工家庭一方面承擔著養育的責任,另一方面也承受著職場上的壓力。特別是對女性而言,雙重壓力下的焦慮感可能更強。近日,某招聘平臺發布的《2023年職場媽媽生存狀況調查報告》顯示,59.2%的職場媽媽表示,自己是帶娃主力軍。可見,職場媽媽是大部分家庭育兒的“中流砥柱”。一位職場媽媽就曾向媒體表示,希望在孩子生病、學校舉行活動需要請假的時候,企業能少吐槽、少責難,給職場爸媽一些彈性辦公空間。

茲事體大,如果處理不好,不僅事關女性自身,更關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長。對未婚未育的女性來說,也可能會形成“預期效應”,影響她們對未來婚育和事業的態度。試想,如果大家都覺得兩方面難以協調,推遲婚育甚至不婚不育的人可能會更多。對用人單位來說,推行“媽媽崗”也釋放了鮮明的信號:女性生育權和就業權并不沖突,不能以職業發展等理由干擾、阻礙女性的生育。不能讓“事業”與“家庭”成為單選題,能否處理好這個問題,不僅關乎小家庭,同樣事關大社會,是關系兩代人的大事。

對一些人口流入、用工需求大省來說,在生育政策及其配套政策支持上,進行類似的先行探索,是打造育兒友好型社會的題中之義。浙江也提出率先構建育兒友好型社會,探索建立生育成本共擔機制。就在不久前,杭州的葛女士曬出自己公司允許員工偶爾帶娃上班的照片,引發網友點贊。“媽媽崗”作為一種社會關愛機制,可以為女性在特殊人生階段營造出適合的生活環境和社會氛圍。其實類似的措施,都是旨在讓職場媽媽更容易平衡工作和家庭責任,提高女性就業率和經濟地位。當然,這一舉措能否落實,還要靠更多的企事業單位參與進來,在全社會真正形成一種關愛女性、關愛母親的氛圍。

說到底,“媽媽崗”的本意是給年輕的寶媽們增加就業機會。不過,也有人對“媽媽崗”采取更為謹慎的態度,認為“媽媽崗”的設立可能會適得其反,會在無形中增加企業使用女性員工的用人成本。因此,在落實“媽媽崗”的同時,相關部門也應注意給企業提供相關政策支持,增強企業設立“媽媽崗”的積極性。(逯海濤)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