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今日訊!“老漂族”需要“故鄉”感


(資料圖)

原標題:“老漂族”需要“故鄉”感

他們為支持兒女事業、照顧孫輩而離開家鄉,來到陌生的地方生活,他們被稱為“老漂族”。71歲的胡厚成便是“老漂族”中的一員。兩年前,他從湖北恩施搬到江蘇省蘇州市張家港南豐鎮永聯村永合社區,幫兒子兒媳帶孩子。胡厚成的湖北口音濃重,與當地人溝通困難。(見5月17日《中國青年報》)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隨著子女而遷居的“老漂族”也越來越多。而這一群體的最大特點是“心靈孤獨”,加之語言溝通、生活方式、城鄉習俗、社會交往等方面的差異,他們在“他鄉”的生活面臨著諸多難題。因此,各地要針對“老漂族”的特點開展服務,讓他們既扎下根來,也安下心來,進而找到“故鄉”情感。

各地政府要將“老漂族”納入城市養老服務體系,尤其是民政、醫療等相關的職能部門要主動與其“漂出地”對接,使“老漂族”在就醫結算、養老補貼、文化共享等方面實現“互通”,進而讓他們有“故鄉”的感覺。其次,各居民社區要及時了解和掌握社區內“老漂族”的生活情況,邀請他們參加社區活動,為他們提供具有差異化的助餐、助潔、助浴、助醫等多重服務。

另外,“老漂族”的子女們要根據“老漂族”的年齡、健康、性格等實際情況,主動向他們介紹新的城市環境、文化特點、生活習慣及重要的人際關系,鼓勵他們多參加所在社區組織的活動,盡快融入新的生活環境,使老人感受到生活在“他鄉”與生活在故鄉沒什么區別。當然,“老漂族”自身也要堅持自己做主,要根據自己的生活習慣,以積極的心態“入鄉隨俗”,主動融入周邊環境,并根據自己原來的工作性質和愛好特長,積極參與社區組織的老年活動,常與街坊鄰里交流,進而使自己在“他鄉”的生活中增強“故鄉”的歸屬感。

面對“老漂族”這一群體,只要政府、社會與家庭各負其責,共同在探索異地養老方式方法方面發力,就一定能讓“老漂族”在“他鄉”也同樣收獲到在故鄉可以收獲的“最美夕陽紅”。(袁文良)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