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孫燕姿”帶來新的危機感 今日要聞
(資料圖片)
原標題:“AI孫燕姿”帶來新的危機感
近日,“AI孫燕姿”全網走紅。制作者將歌手孫燕姿的聲音素材經過AI訓練模擬生成出來,然后讓其翻唱了大量的歌曲,幾乎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隨著“AI歌手”的爆火,人工智能這一話題再次成為大眾討論的焦點。
當人們還在驚嘆于“ChatGPT”和智能繪畫生成的神奇,人工智能又開始在其它領域瘋狂擴張,音樂就是其中之一。與此前的AI原理相似,“AI孫燕姿”的制作需要準備多首孫燕姿演唱的高品質歌曲,以及她的采訪、直播等素材。相關音頻已在網上獲得較高流量,引發了網友的巨大爭議,認為侵犯孫燕姿和被翻唱的歌曲創作者相關權利。人工智能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廣泛,我們應盡早重視其可能帶來的問題和挑戰。
首先面臨的挑戰就是人工智能觸及現行著作權法諸多空白。每個歌手都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創作歌曲,這些歌曲代表著他們的心血,如果“AI歌手”的制作者通過技術手段就能輕松獲利,那么原創歌曲的創作熱情可能會降低,最終音樂產業將進入拼接加工橫行卻“無根無源”的困境。建立健全關于人工智能的發展與管理的法律法規已經刻不容緩。今年4月,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擬規定: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或服務,應尊重知識產權、商業道德;用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的預訓練、優化訓練數據,應不含有侵犯知識產權的內容,算是為相關立法開了一個好頭。
其次是人工智能帶來的就業挑戰。隨著人工智能應用范圍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簡單重復性的工作正在被自動化,特別是在制造業、物流和客服等領域,人工智能的高效率性、低成本化以及自動分析能夠幫助企業實現更高效的生產,但也可能使原本從事這些崗位的人群面臨淘汰。這是不可阻止的就業發展趨勢,而社會往往短時間內無法產生那么多新的崗位需求去安置剩余勞動力,或剩余勞動力素養與新的職業要求不匹配。這需要個人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質,在未來的競爭中占據有力地位;社會也應該為相關人員提供在職培訓和技能提升的機會,滿足他們職業轉型的需求和再就業的希望。
人工智能的高速發展猶如一把“雙刃劍”,要想使用好,唯有加強重視、創新思路、建立規范,才能讓科技造福人類。(作者:李淋蔓)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