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藍色沃野,倍添經濟增長“海的味道”
(資料圖)
原標題:深耕藍色沃野,倍添經濟增長“海的味道”
自然資源部近日發布數據顯示,初步核算,一季度全國海洋生產總值2.3萬億元,同比增長5.1%,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8.2%。我國海洋經濟復蘇態勢強勁。
海洋是生命搖籃、資源寶庫、交通命脈、戰略要地。近年來,海洋在國家經濟發展格局和對外開放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在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在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功能更加顯著,在國際經濟、政治、軍事、科技競爭中的戰略地位明顯上升。中國是一個海洋大國,海洋面積相當于陸地面積的1/3,1.8萬公里的海岸線上,點綴著數十個港口城市,擁有廣泛的海洋戰略利益。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而深遠。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廣闊而深沉的大海孕育著實現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無限新機遇和新空間。一季度,國內海洋水產品產量同比增長4.4%;全國海洋原油、海洋天然氣產量同比分別增長3.8%、6.5%;三大造船指標新承接海船訂單量、完工量、手持訂單量同比分別增長66.9%、13.2%、34.6%;海洋貨運量同比增長8.3%,客運量同比增長87.8%;海上風電新增并網容量和發電量同比分別增長40.7%、32.4%……海洋經濟潮頭正勁,深耕藍色沃野,倍添經濟增長“海的味道”正當其時。
做大海洋經濟,底盤在海洋產業。在這一方面,沿海地區感知最直接,也最有發言權。2022年江蘇省海洋生產總值(GOP)為9046.2億元,其中,海洋產業增加值為3415.6億元,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船舶工業和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競爭優勢明顯。產業是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是一個國家的立國之本。進一步開拓海洋經濟版圖,必須緊抓產業這個經濟之本、發展之基、財富之源,在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基礎上,不斷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促進海洋產業朝著特色化、高端化、集群化發展。
做強海洋經濟,底氣在科技創新。海洋產業迭代升級,海洋經濟綠色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的加持。山東省海洋漁業、海洋鹽業、海洋交通運輸、海洋生物醫藥、海洋電力、海洋礦業6個產業規模居全國首位,其背后就有著加快打造國家海洋戰略科技力量,完善區域海洋科技創新體系,積極開展現代海洋產業技術攻關等行動的支撐。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全面提升海洋科技創新力,加快推動海洋科技向創新引領型轉變,方能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海洋是世界的海洋,發展海洋經濟理應通過海上合作進一步拓展空間,從而不斷孕育藍色新增長。《“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明確指出,走依海富國、以海強國、人海和諧、合作共贏的發展道路。一季度沿海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同比增長2.8%,貨物吞吐量同比增長5.5%,中遠海運全球投資經營碼頭59個、完成洋浦港鋪設航線13條……海洋經濟正更好融入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的當下,尤需乘時追勢開展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深度參與全球海洋經濟競爭與合作。
廣闊海洋,深蘊潛能;向海圖強,乘風破浪。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為揚帆海洋經濟戰略新要地,激活高質量發展“藍色增長”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邁上新征程,應進一步樹立依海富國、以海強國、人海和諧、合作共贏理念,聚焦產業、聚力創新、聚效合作,深耕藍色沃野,為經濟增長倍添“海的味道”。(熊祁)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