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博物館為美好生活賦能添彩
(相關資料圖)
原標題:讓博物館為美好生活賦能添彩
2023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為“博物館、可持續性與美好生活”,圍繞這一主題,全國各地博物館將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讓人們感受博物館的力量。(據《人民日報海外版》5月16日報道)
故宮博物院“何以中國”展覽人氣火爆,引發熱議;甘肅省博物館銅奔馬毛絨玩具網上走紅,一馬難求;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將流行的盲盒概念和文物結合,帶給人們沉浸式體驗……近年來,“博物館熱”持續升溫,博物館文創產品頻頻“出圈”,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博物館,感受文化魅力,聆聽歷史回聲。
博物館是文物的“存儲卡”和歷史的“解碼器”。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年底,我國已有博物館機構5700余家,藏品數量4600余萬件。“十三五”期間,全國博物館年度參觀人數由7億人次增長至12億人次,平均每年增加1億人次。從恢宏大氣的大中型博物館到各美其美的小型博物館,從數量眾多的國有博物館到分布各地的民間博物館,我國博物館的種類不斷豐富。今年春節和“五一”假期,不少博物館成了“網紅打卡地”。逛博物館,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生活方式。
與此同時,不少地方博物館資源利用率并不高,許多人去博物館也只是停留在“到此一游”的層面,“打卡”一番匆匆而去。博物館的社會關注度不斷升高,體現出公眾對博物館價值的肯定,同時也意味著博物館有了更多責任。可以說,如何讓文物資源進一步活起來,如何讓博物館里的陳列不再是“神秘仰望”,而是更好地呈現到公眾面前,考驗著各地博物館的創新能力和服務水平。
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收藏在博物館里的一件件青銅玉器、一片片竹簡木牘、一幅幅珍貴字畫,見證著輝煌的歷史,承載著燦爛的文明。博物館不僅要多起來,更要火起來、活起來。面對群眾個性化、多樣化、差異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許多博物館也在經歷著奇妙之變。比如,借助全息成像、全彩2D屏等數字技術,洛陽牡丹博物館的牡丹擺脫花期束縛,讓游客無論何時都能一睹“花容”。不久前,中國鐵道博物館東郊展館館員李靜通過直播互動教學平臺,為河北省清河縣縣直漓江小學三年級一班的學生上了一堂生動的線上直播課,架起連接城市博物館與縣城學校的橋梁。“互聯網+博物館”突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將博物館的功能拓展到大門之外,給更多人帶去有趣、有益的體驗。
“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從歷史文化中汲取前行的精神力量,博物館的價值才能不斷顯現,為人們帶來知識與文化的滋養。期待各地博物館堅持守正創新,讓更多人與優質文化資源相遇,讓博物館為美好生活賦能添彩。(王小梅)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