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世界報資訊】應對新冠,考驗長期“管控”能力


【資料圖】

原標題:應對新冠,考驗長期“管控”能力

新冠疫情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并不意味著疫情的結束。長期應對新冠疫情,考驗我們對新冠的長期“管控”能力。

長期“管控”新冠,離不開對新冠病毒變異情況和疫情發生發展情況的監測。這要求密切跟蹤國內外疫情動態,落實好病毒變異、發熱門診、哨點醫院、城市污水、社區監測等多渠道監測任務,特別要做好醫療機構就診情況監測,強化綜合分析,科學研判防控形勢,及時采取必要防控措施。

隨著國內外人員流動的增加,需強化輸入疫情和病毒監測,及時開展疫情流行趨勢、病毒株變異等情況分析。作為疫情監測的重要手段之一,核酸檢測應持續發揮作用。近期,東莞等地已開展(便民)核酸檢測服務,旨在及早發現病例,阻斷病毒傳播。當然,相關部門應繼續加強宣教,告知公眾核酸檢測的目的和意義,避免引發誤解和恐慌。

減少新冠對健康的長期威脅,接種新冠疫苗仍是有效手段。當前,我國不同人群免疫水平存在差距,加之保護性抗體水平隨時間延長而下降,部分人群仍需接種疫苗,降低感染后發生重癥和死亡的風險。4月10日發布的《應對近期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疫苗接種工作方案》給出了具體接種方案,工作如何落地考驗著各地的執行能力。特別是面對“疫苗猶豫”人群,需要持續強化宣教。

醫療機構在救治患者,尤其是重癥、危重癥患者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一方面,要加強醫務人員配備,配足配齊醫療力量,特別是嚴格落實首診負責制和急危重癥搶救制度。另一方面,要保證醫藥物資供給的充足和可及。在上一波疫情中,曾出現醫療物資短缺的情況。雖然未來發生大規模疫情的可能性極低,但仍要未雨綢繆,尤其要做好重點藥品物資應急采購和跨區域調配,特別是加強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藥品儲備能力,建立動態平衡調節機制。

此外,在新冠病毒免疫逃逸機制研究、新冠病毒疫苗和藥物研發等領域,還有很多問題需要繼續探索。比如,新冠病毒會如何進化,新冠病毒感染對健康的長期影響有哪些,能否研發出更廣譜、持久性更好的新冠疫苗等問題,都需要科學家在未來作答。(健康報評論員)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