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養女姓名及身份權益的妥當保護
2022-04-13 14:33:37|
來源:人民法院報 作者:
編者按:4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民法典頒布后人格權司法保護典型民事案例。此次發布的九個案例,是民法典頒布后全國各級人民法院已判決生效的、具有重大社會影響和典型示范意義的案件,彰顯了人民法院人格權司法保護的顯著成果。為引導群眾正確認識民法典對人格權的司法保護,充分發揮司法裁判的教育、評價、指引、示范功能,本報特邀五名專家學者對案例進行分析解讀,以饗讀者。
姓名最基本的功能是標記身份、區分彼此,姓名權體現為姓名的決定、變更、使用以及許可使用,背后是自我意思的實現,以及隨姓名的使用,不斷產生的身份利益。人一出生就需要決定姓名,但此時自己尚無能力,每個人的姓名均由長輩決定,自己行使的則是變更姓名的權利。“未成年人姓名變更維權案”展現了變更姓名的復雜性:未成年階段,自己的意思與父母或其中一方意思相左時如何變更姓名。如該案所示,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是通常判斷標準。父母離異后,共同生活一方往往會對未成年子女產生更大影響。判斷利益最大化時,要考慮未成年人的主觀意思,也需要結合客觀情況綜合判斷是否對未成年人最為有利。該案判決很好地體現了主客觀結合判斷的方法。
“養女墓碑刻名維權案”的核心問題是對原告身份的認同。將姓名刻在養父母墓碑上,實質是對養子女在養父母家庭關系中平等身份的承認。這種身份認同形式上是姓名,但其本質不在姓名。就個人而言,體現的是尊嚴;就社會而言,體現的是對養子女合法權益的平等保護與家庭關系的維系。該案判決以一般人格權作為保護基礎,值得肯定。(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