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聚焦 >

制“流調型詐騙”需升級流調工作機制

據《半月談》報道,近期全國各地以流調為名實施的電信詐騙案件明顯增多,群眾因難以分辨真假流調而出現不配合電話流調的情形,一定程度影響流調工作的質量和效率。

“流調型詐騙”貌似是一種新型詐騙,其實用的還是老套路。在疫情防控期間,流調工作是一項高頻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強制性,民眾有配合流調、如實提供相關個人信息的義務。一些不法分子從流調工作中嗅出“騙機”,冒充流調人員渾水摸魚,煞有介事地“調查”民眾的敏感信息,把民眾引入圈套。顯然,這種騙局的“新瓶”裝的還是套取民眾身份證號碼、銀行卡號碼、密碼等信息,誘導民眾轉賬的“舊酒”。

流調工作是疫情防控工作中的重要一環,關乎防控的及時性、精準性、全面性,關乎防控的效率和效果。“流調型詐騙”不僅會侵犯、威脅民眾的財產權益,還會在一定程度上擾亂流調工作秩序,危害流調工作的公信力,引發民眾對流調工作的認知混淆,拉低民眾對流調工作的信任度、配合度,導致流調工作成本抬高、難度變大、進度變慢、質量變差。

遏制“流調型詐騙”具有防詐維權和疫情防控的雙重意義,需要公安部門加大打詐力度,也需要民眾增強警惕防范意識。同時,參與流調工作的部門、人員也應針對“流調型詐騙”的特點,進一步升級流調工作機制,優化流調工作系統,封堵流調工作的漏洞。

在不少地方,流調工作體量大、任務重、要求急,往往是衛健、疾控、公安、社區等部門的很多人員共同參與,一些志愿者也可能會參與。由于相關部門的辦公電話有限,通常只有部分流調人員使用固定座機號碼開展流調,其他流調人員則使用私人電話開展流調。一些地方的流調電話呈現“五花八門”的狀態,無形中增加了民眾的甄別難度。

對于一些警惕性較高的被流調民眾而言,陌生的流調電話尤其是一些私人手機號碼有可能被視為一種詐騙風險,而部分流調人員可能出于急于完成任務等原因,工作方式比較簡單、粗放,有的甚至在沒有自報家門、自我介紹的前提下直接詢問民眾的活動軌跡、家庭住址等信息,激起民眾的警惕防范心理。一些詐騙分子的“流調電話”則用一種聽上去“規范”“專業”的口吻,反倒更易騙取受害者的理解、配合。

流調電話真假難辨,詐騙風險藏匿其中,相關部門應從增強流調工作的規范性、顯著性、透明性入手,塑造流調工作的“渠道品牌”,降低民眾的甄別、選擇難度,給民眾提供可信賴的流調安全保障,滿足民眾的知情權、監督權。應將參與流調的辦公電話和私人手機號碼在官方媒介公開(并根據情況變化實時更新),為流調電話設置來電顯示或閃信提示,讓民眾對流調電話一目了然,心中有數。

此外,有必要設計流調規范用語、文明用語,要求流調人員統一使用。還需給流調內容劃出邊界和底線,拉出流調內容也即民眾提供信息范圍的正面清單和負面清單。在此基礎上,公安、衛健等部門發布“流調型詐騙”的案例,對騙局進行解構,為騙局“畫像”,向民眾發布警示,讓民眾了解騙局的特征,了解騙子的“狐貍尾巴”在哪,與官方流調電話有何區別,引導民眾精準識別、防范騙局。

流調工作機制完善了,防詐的籬笆自然就扎緊了,也就能從源頭降低民眾混淆誤認的風險,減少不法分子詐騙的機會,為疫情防控營造更好的環境。(李英鋒)

標簽: 疫情防控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