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財經 >

最新快訊!鋰價跳水 江西首富跌掉100億



(資料圖)


周末,贛鋒鋰業緊急回應,自己沒有和同行一起設定碳酸鋰底價。

一則消息稱,在3月28日南昌鋰會閉門會議中,贛鋒鋰業、天齊鋰業等生產商同意將每噸碳酸鋰的底價定為25萬元,以減緩電池原材料價格的暴跌。

去年11月,一噸碳酸鋰賣59萬元,3月31日,僅賣22萬元。4個月時間,每噸便宜37萬元。

手握千萬噸鋰礦,贛鋒鋰業董事長李良彬很淡定。

“鋰鹽價格有60萬元/噸的昨天,就可能會有10萬元/噸的明天。”他在3月表示。

過去一年,他賺得盆滿缽滿。

3月30日,贛鋒鋰業發布財報,2022年營收418億元,同比增長275%,凈利潤205億元,同比增長292%,創下有史以來最好的業績。

碳酸鋰價格暴漲,李良彬坐上首富寶座,人稱“江西鋰王”。他連續兩年成為《胡潤百富榜》上的江西首富,最新身價為325億元。

去年11月初至今,鋰價走低,贛鋒鋰業股價下跌。李良彬持有3.78億股公司股份,據此計算,期間財富縮水66億元。

在鋰礦行業摸爬滾打幾十年,李良彬經歷了數輪下行周期,當下,他如何帶領贛鋒鋰業平穩跨過低谷?

減緩投資

李良彬,江西豐城人,是公認的穩健派,小步疾走地入股和并購鋰礦項目,做大家業。

穩健為主的運營風格,一度讓他錯失良機。比如,2020年錯失了江特電機的收購,失去獲得更大市場份額的機會。

2022年,他有意改變溫和的風格,頻繁布局上游礦產項目。

比如,通過新余贛鋒礦業獲取上饒松樹崗鉭鈮礦項目62%股權;

完成馬里Goulamina鋰輝石項目的股權交割,獲取馬里鋰業50%的股權;

收購Lithea,獲得Pozuelos和Pastos Grandes兩塊鹽湖資產,資源總量相當1106萬噸碳酸鋰。

李良彬還嘗試改變包銷采購的生意模式,直接下場收購。

“到2025年,公司將形成年產30萬噸LCE的鋰產品供應能力。”贛鋒鋰業在財報里寫道,目前在國內有約12萬噸LCE的鋰鹽產品生產能力。

贛鋒鋰業期末的非流動資產為472億元,相比年初的244億元翻了近一倍。

此前公司快報稱,長期股權投資、無形資產(礦權)、在建工程和固定資產(新建生產線)增加208億元。

進入2023年,李良彬的投資動作減慢。

3月28日,贛鋒鋰業與錫林郭勒盟行政公署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將攜手在當地打造鋰電新能源產業鏈。

李良彬有意對下游電池業務加大投入,對沖鋰礦價格暴跌。

鋰價跳水

碳酸鋰價格在去年11月飆升至近60萬元/噸后,迅速回調,四個月跌去60%。

截至發稿,一位業內人士告訴《21CBR》記者,有電池公司已經拿到20萬元/噸的采購價。

“電動車替代燃油車,核心是價格競爭,背后是產業創新和成本控制。”

年初,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發文預判,電池成本逐步下降,鋰礦價格不會久居高位。

寧德時代此前推出“鋰礦返利”計劃,報價20萬元/噸。有觀點認為,今年,碳酸鋰價格將跌至20萬元/噸。

鋰價降溫,贛鋒第四季度已經受到影響,單季營收142億元,同比增長約2.46倍,凈利潤57億元,同比增長約1倍,增速均較三季度放緩。

值得注意的是,國內市場大降溫,在海外市場,碳酸鋰的價格表現依舊堅挺。

“去年中國市場多生產了200GWh的動力電池,這些庫存需要消化。海外市場沒有這么多庫存,需求相對旺盛,鋰化合物價格也就相對堅挺。”

真鋰研究墨柯解釋,贛鋒鋰業等龍頭企業均以國內市場為主,預計2023年的收益比國際同行差。

開拓海外市場,無疑是現在的最佳選擇,李良彬需要投入更多資金,犧牲短期利潤。

加速謀變

上游原材料價格下跌,對贛鋒鋰業而言,也是一次調整收入結構的機會。

和天齊鋰業蔣衛平重點押注上游鋰礦不同,李良彬重點打造圍繞鋰電池產業鏈的垂直整合模式,業務貫穿上游鋰資源開發、中游鋰鹽深加工及金屬鋰冶煉、下游鋰電池制造及退役鋰電池綜合回收利用。

贛鋒鋰業的收入分為兩塊:來自上游的基礎化學材料,即碳酸鋰、氫氧化鋰等鋰精礦;下游的鋰電池制造和回收。

2022年,鋰電池業務收入64.8億元,同比增長220%。

李良彬在電池業務上有諸多投資,也嘗試研究新的電池技術。

比如,與富臨精工合建“20萬噸磷酸二氫鋰一體化”項目,以及與宜春政府共建年產30GWh新型鋰電池和7000噸金屬鋰及鋰材項目。

“贛鋒鋰業本質上是一家鋰加工企業,它的鋰精礦全是自用的,下游業務的發展空間大。”真鋰研究墨柯向《21CBR》記者分析。

財報稱,贛鋒鋰業這幾年一直致力于固態電池開發。目前,全球首批搭載固態電池的東風E70 50臺車已批量下線交付市場。

李良彬曾反思,過去強調“產品”和“資源”,下一個十年要立足于“技術”。此輪行業降溫,潛藏新機會。

李良彬該慶幸,提前布局了電池業務,減緩了眼下壓力。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