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天天看點:別讓新業態勞動者“困在投訴里”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原標題:別讓新業態勞動者“困在投訴里”

服務者與消費者之間的利益糾紛如何調節?近日,有媒體報道了快遞員、外賣小哥、網約車司機等群體對不合理差評機制的抱怨,引發廣泛關注。

“一個投訴,一天白干”“投訴扣分,有理難伸”“扣分沒單,收入沒盼”……投訴扣錢之外,一系列連鎖反應同樣值得關注。如果確實是服務不到位,進行適度扣罰也屬正常。然而因平臺派單、道路和天氣等不可抗力因素被罰未免太冤,又有“惡意投訴”“碰瓷式點單”等問題,的確讓小哥有苦難言。

平臺經濟模式下,市場規模就是優勢,受眾口碑就是競爭力。為了在公共領域維護平臺形象,在競爭中占據更多份額,一些平臺難免偏向消費者,諸如外賣小哥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往往處于弱勢地位,即使對不合理處罰進行申辯,往往也難以通過。

維護消費者正當權益,不能以犧牲勞動者權益為代價。深挖平臺經濟的計酬模式,低單價、高單量、計件工資的模式使得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缺乏對于差評的容錯空間。跑的單多,哪能保證單單準時、次次不出錯?一但被投訴、被差評,就必須要用更多的、甚至是低收益的單量補回來。若差評機制缺少約束,所謂“靈活就業”也難免被套牢。在當下勞動條件下應用此類計酬模式,就必須在方式和流程上進行規范,充分保護勞動者的正當權益。

平臺作為任務的派發者、需求的統籌者、秩序的維護者,從中獲利,也理應承擔管理成本。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切實保障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話語權。《關于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指導企業建立健全勞動者申訴機制,保障勞動者的申訴得到及時回應和客觀公正處理。在網約車領域,通過行車記錄儀、車內錄音等硬措施進行維權正逐步落實,而對于管理模式更為松散的外賣員、快遞員等,也要暢通申訴渠道,采取更為溫和的管理模式。

從“困在系統中”到“困在投訴里”,與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共情只是“權宜之計”。要真正幫助他們“脫困”,需從“權宜”出發,用制度保障勞動者正當權益。(默達)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