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動態:村干部不知該干啥?鄉村振興不是駐村干部的獨角戲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原標題:村干部不知該干啥?鄉村振興不是駐村干部的獨角戲
近日,有鄉村治理研究學者調研發現,為推動鄉村振興,各地積極往下派駐干部,鄉村振興指導員、駐村工作隊等各式各樣制度設計,讓人眼花繚亂。重視基層治理當然必要,也是好事,但也正如學者所擔憂的:各條線的領導都來村里了,那村干部該干點啥。
長期以來,我國在堅持村民自治的同時,又通過干部駐村等機制彌補村治體系的不足,形成了國家權力介入和群眾發揮自治的基層“雙軌”治理形態。這樣的模式既保障了村民在基層事務中的主體地位,也有助于推動國家政策順利下鄉。比如在脫貧攻堅戰中,無數駐村干部、工作隊撲下身子、真抓實干,爭項目、引資金、上產業,成為幫扶村脫貧致富不可或缺的“項目經理”和“施工隊”。駐村干部干得熱火朝天,老百姓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如今,進入推進鄉村振興新階段,在過往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堅持并完善常態化駐村工作機制,十分重要且必要。
不過,“那么多領導都來村里,村干部該干什么”的現象,也得重視。一方面,凡事過猶不及,駐村干部也是一樣,關鍵是實現治理力量與村情實際的精準匹配。另一方面,也要防止村干部產生“懶漢”思維。在脫貧攻堅過程中,一些地方就出現了駐村干部“拼命干”村“兩委”“靠邊站”的現象。一部分村干部遇到工作往后靠,遇到困難就縮頭,想著“沒關系,反正有駐村干部”。到頭來,幫扶隊成了唱獨角戲的主力軍,而本應發揮“領頭雁”作用的村干部卻跑起了“龍套”。一旦出現這種錯位,政策效應也將大打折扣。比如就有不少第一書記離任時坦言,“最擔心的是辛苦干了幾年打造的產業,一走就會垮掉,村子又回到原來的樣子。”
這其實也是一種提醒,干部駐村是為了助村,而不是包辦所有。扶貧時,我們常說要“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在組織建設層面,其實也是如此。“幫一把”是方式手段,“扶起來”是主要目的,這就要求,駐村干部在助力鄉村振興的同時,也要注重強組織、建制度、育人才,做群眾的貼心人,發展的領路人,更要做村班子的帶頭人和培育者。通過一點一滴的工作,助力鄉村培養大量的“土專家”“田秀才”和農村工匠,努力打造一支“永不離開的工作隊”。換句話說,駐村干部跑的只是鄉村振興接力賽中的一小段,村干部才是需要跑全程的“選手”。當幫扶工作告一段落,第一書記不再擔憂,而是信心滿滿地說:跟著村班子繼續努力,往后日子會越來越好!這樣才是真正“幫到位”了。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在鄉村振興這個新的戰場上,駐村干部與當地村干部在能力和經驗上是各有優勢的,前者往往資源廣、思路活,敢想敢闖,后者則熟悉村情民意,實踐經驗豐富,不斷優化相關機制,讓兩種力量更好協調配合、互補互進,定能共同譜寫好鄉村振興新篇章。(何若)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