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即時焦點:一碗牛肉面該有幾塊肉?


(資料圖片)

原標題:一碗牛肉面該有幾塊肉?

近日,由甘肅省政協辦公廳提出的關于將《蘭州牛肉拉面產業發展條例》列入立法規劃的建議,已列入甘肅省人大常委會2023年度立法工作計劃調研項目。這也意味著蘭州牛肉拉面這一火遍全國的傳統美食,或將走上標準化發展的道路。

牛肉拉面起源于蘭州,但是將此品牌推向全國的卻是青海人,而包括新疆、寧夏都有各自不同風味的牛肉拉面品類,就像武林的多個流派,各有所長。甘肅此次欲通過立法,規范和推動蘭州牛肉面進一步發展,這個出發點是好的,只是落實到具體內容中如何來規范定義,需要等待條例出臺后再看,而對于整個牛肉面行業來說,做好各自特色亦是發展之道。

差異化應該是牛肉面產業正常現狀。“煮面的湯到底是怎么熬出來的?”“一碗面里應該放幾片牛肉。”叫牛肉面也好,蘭州拉面也罷,這些具體細節是食客最為關心的。地方部門和相關企業考慮把這個產業做大做強的同時,具體內容如何規定,是個技術活。拉面產業發展能夠求同存異,推崇“正宗”的同時也要接納“特色”,制定標準的同時也要鼓勵創新,做好產品的落地工作,為廣大消費者提供多樣化的選擇。就像銀川本地的食品企業推出盒裝、袋裝拉面,做精、做細、做透,找到細分市場,打出自己的產品占得市場份額。

規模化推廣與口味改良之間需要平衡。作為一家飯店經營,牛肉面館老板考慮好自家口味、品質、服務就好,而要推廣到更多地方就意味著要擴張更多店面,制約一碗面好壞的不可控因素會成倍增加。如果采取標準化、工業化生產模式,能夠做到快速復制推廣,但口味難以保證,可如果不這樣做,就稱不上產業化發展。如何在標準化生產和個性化口味之間做好平衡,是立法推動之初要著重考慮的問題。

立法定規,既有規范作用,也應便于推廣,本質都是要服務于高質量的行業發展。“為一碗牛肉拉面立法”值得銀川學習,盡快找到具有本地特色的食品產業,而后用好條例標準賦能產業發展,實現經營者、消費者、地方飲食文化的“三贏”,這樣才能對地方經濟發展起到前置性的帶動作用。(周志翔)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