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天天微頭條丨讓文明祭祀成為清明新風尚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原標題:讓文明祭祀成為清明新風尚

梨花風起,又到一年清明時。近年來,隨著社會進步和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清明的祭祀方式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各種新的祭祀方式不斷涌現,以其環保、節約、文明等優點,受到各方的贊賞與支持,引導廣大群眾弘揚文明風氣,以更文明的方式表達緬懷與敬仰之情。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清明是進行傳統教育的重要時節,它所蘊含的精神內核,值得我們去珍視和守護,讓我們在保留其核心人文精神的同時,將傳統文化精髓與現代文明充分融合,將中華民族追憶故人的情感融入血脈,不斷豐富清明節的深刻內涵。隨著時代發展,清明祭祀正逐漸成為弘揚優良傳統、促進文明新風的一種活動。我們要充分利用傳統節日,傳承孝道美德,發揚慎終追遠的優良傳統,厚植尊老敬老的優良家風,提倡以踐行孝道方式緬懷故人,用宣讀祭文、向后人講述先人生平事跡的方式傳承家風,讓清明節不失莊重肅穆,既凸顯初心,又體現時代文明。

如今,從傳統的金銀元寶、紙錢到鮮花、樹苗、絲帶等,折射出的是社會的進步和人民思想觀念的改變。但變的是祭祀方式,不變的卻是文化根脈。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的節日。如今之清明節,既延續了傳統節日的悠久歷史,又能貼合當下的特點。我們應當切實增強安全意識,嚴格遵守防火有關規定,不違規使用明火、燒紙焚香、燃放鞭炮,不亂扔雜物,不破壞草地樹木,杜絕各類安全隱患。值此春耕備耕之際,提倡以獻花和植樹寄托哀思,用鮮花代替不環保的祭祀用品,讓清明節富有現代生態元素,象征生命的延續。目前,隨著生態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人們緬懷故人、祭祀陵墓的方式也在悄然改變,生態、環保、低碳、健康的祭祀觀念也逐步獲得社會各界的接受。

內心的思與敬,在乎真誠,不在形式。相較于現場祭祀,“云祭祀”讓人們免受舟車勞頓的辛苦,避開周圍環境的嘈雜,足不出戶便可完成祭祀的需求。這既有助于寄托哀思,表達對故人的思念、感恩和敬仰,也有利于規避攀比浪費等祭祀陋習,讓祭祀更便捷、高效。我們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網絡平臺,以“家庭追思會”“網絡祭祀”等方式表達對故人的敬意與懷念,通過祭祀專用的各種云平臺,給自己的已故親人獻上素色鮮花,以文明祭祀推動社會文明進步,滿足不同社會群體的需求。在互聯網如此發達的今天,祭祀習俗也需與時俱進。清明節“云祭祀”,搭上“互聯網+”快車,正契合了時代特點,新型祭祀方式也傳承了追思憶遠的祭祀理念,實現了傳統祭祀文化的迭代升級,讓清明節更加清正。

賦予清明思念與鮮花,贈予清明文明與環保。特殊的日子讓清明節有了更與時俱進的時代意義。社會在進步,讓我們永懷敬意、慎終追遠,助推文明祭祀成為時代新風尚。(張祖豪)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