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快播:科技向上也要向善
(相關資料圖)
原標題:科技向上也要向善
一位女網友在社交平臺曬出自己在地鐵車廂里的照片后,被別有用心者使用AI(人工智能)技術“一鍵脫衣”,并在網上惡意傳播。受害女性公開維權以后,不少人在關注和憤慨的同時,也表達了許多對技術邊界的反思。
類似AI“一鍵脫衣”等技術,傷害人的肖像權利,對受害者的精神和名譽構成困擾。施害者不用接近被害者,甚至根本不需要認識被害者,只要從網上下載一張圖片,利用人工智能軟件進行簡單加工,就能實現“傷人于無形”的效果。由于互聯網在信息傳播和復制方面的強大能力,即便肇事者得到懲處,對被害者造成的傷害也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緩解。
應當清醒的是,目前人工智能還沒有形成獨立的“意識”。人工智能技術對人的傷害,歸根結底還是人對人的侵害。AI“一鍵脫衣”看似新問題,其實相關技術早已被封禁,已成為地下黑產。據報道,網絡上仍不難找到替代品,相關違法成本不高,但是因網絡傳播途徑復雜,受害者的維權成本很高。換言之,技術破壞社會秩序、侵害公民權益,不是技術不懂事,而是背后的人不守法。
對于AI合成技術運用,國家層面已經出臺相關規定加以規范引導。今年1月10日開始施行的《互聯網信息服務深度合成管理規定》提出,不得利用深度合成服務從事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等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的活動。《網絡安全法》也特別強調,不得編造、傳播虛假信息擾亂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以及侵害他人名譽、隱私、知識產權和其他合法權益。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指出,必須充分重視AI技術所產生的潛在問題。伴隨著AI技術的快速迭代,如何應對“深度偽造”或將成為一個重要議題。目前已有一些國家對AI合成內容進行了規范,比如要求必須要有相應標記水印等,建議后續立法要跟進。此外,朱巍認為,技術的升級對監管手段提出了更高要求,效率和安全在互聯網時代同樣重要,在技術監管上要用“魔法”去打敗“魔法”。
未來,即便人工智能更加“像人”,具備了類似人類的思考能力,為其劃定行為邊界的依舊是設計生產它的人類。面對新技術的運用,既要警惕少數人別有用心,借助技術力量實施破壞;也不必“因噎廢食”,對技術發展的前景畏首畏尾。大膽探索,小心應用,不斷明晰邊界意識,才是面對技術革新的正確態度。
科技向上,也要向善。工具的使用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工具和技術讓人類更加文明,而不是讓人類走向墮落。如果人人都有“向上向善”的心,何愁技術邊界缺失、工具無序運用?
反過來看,通過使用先進技術,也為人類更好地實施社會管理和自我管理提供便利,讓藏匿在陰暗角落里的“惡”得到及時曝光與懲戒,為用戶行為劃出“禁區”。敬畏手中的工具,妥善用好技術,才能發揮理想的社會效益,讓個體生活更加幸福圓滿。(王鐘的)
標簽: